即便是季思思已經走過了高考那座獨木橋,這套叢書對她依舊是很大的驚喜。
季思思付了積分,讓系統幫她影印了整整一千冊。
對哦,升級之後的系統還有一個對她來說十分有用的功能,列印影印掃描一體化。
非常的方便實用。
除了自家留下兩套給顧偉顧寧,其它的,季思思全部託運輸隊那邊的朋友送回雲川高中。
對於那些孩子來說,這套叢書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而在季思思上了幾節跟她們專業相關的課程之後,居然在教學樓簽到點得到了“中醫製藥專業”技能的影像。
她可以在學習教室內學習相關知識,根據系統的介紹,季思思得到的這套技能影像的理論水平甚至高於她們學校這方面的老師。
然後看到這些課程的學習目錄,季思思忽然就理解了後世有一句很有名的俗語——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除了《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物理化學》、《中藥化學》、《生物化學》等基礎課程,還有《中藥炮製學》、《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等專業課程。
還有一些實踐技能課程,種類名目繁多,看起來五花八門十分複雜。
天啊,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那一關,到了大學反而要學習更多更難的課程?
季思思|欲|哭無淚,是她自己挖的坑,跪著也要填完!
不過在上了幾節課之後,季思思反而是更感興趣了。
她填報這個專業,本身也不是為了行醫治病,而是研究藥性藥理研究如何炮製更有成效的藥。
而且季思思發現,她正在學習的這個“中醫製藥專業”跟學校裡的一些課程還是有所差別的。
這些課程化學相關的甚至比中醫相關還要多,更多的,是學習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動植物等天然藥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做成中藥藥劑。
西藥才是以化學合成的方式製藥,所以季思思覺得,這套課程更應該叫做“中西醫製藥”。
不過無論如何,這套課程對她還是非常有用的。
因為一些原因,這幾年中醫和中藥的發展本來就很緩慢。
其實她們追求的都是藥效,都是為了治病救人,實在沒有必要刻意區分中西醫。
只要能夠治病救人,就是好醫術,中西醫結合豈不是更好?
所以季思思很快就接受了這個設定,認真地開始學習這門課程。
不知道是這會兒的大學課程的確比較緊張,感覺似乎比高中還要忙碌。
亦或者,季思思的高中實際上只是掛名,每次回去考試就可以了。
沒有真正的去上課,因此,她覺得現在每天的課程反而是排得滿滿的。
主要是,這個年代的大學,還沒有後世那些五花八門的選修課。
絕大部分都是專業課,這也就導致了一天到晚課表都排得滿滿的。
而且這個時候也沒有雙休日的說法,只有每個星期天會放一天的假。
除了寒暑假,其它的節假日更是少之又少。
可這個年代的學生,又都是淳樸的,每個人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每天除了上課,大部分同學都是泡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裡。
相對而言,季思思反而上課的時候並沒有那麼的專心。
大一的主要課程都是藥理,實際上季思思私下裡已經在學習製藥了。
本來席老師對季思思的不思進取“不務正業”非常生氣,但是在她稍微展現了一下自己在製藥方面的“天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