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邊軍開始覆明滅清

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

聽了馬家老僕的介紹,江瀚感到頗為棘手。

他之所以選擇回到安塞,就是因為自己是本地人,熟悉周邊情況。

原本想著,安塞周邊人煙稀少,能夠苟著發育一段時間。

不成想,卻突然冒出了李家這個變數。

“算了,手下一千多人,我還能怕了他李家不成?”

江瀚心中暗自思忖,

“只要李家不來招惹自己,那自己也懶得去城裡找李家的麻煩。”

正當江瀚思索之際,馬家老僕領著他走到了一塊鋪滿稻草的空地前。

老僕用腳掃開稻草,露出兩塊滿是蟲蛀的木板:

“將軍,寒窯就在底下,搬開木板就能看到。”

江瀚上前兩步,接著詢問道:

“這寒窯裡,可還有人在避冬?”

老僕略顯遲疑,搖了搖頭:

“不太清楚,反正當年挖了這個寒窯後,就扔給鄉親們用了,我也沒具體查過。”

“再說了,這麼深的坑,我這把老骨頭,也爬不下去。”

江瀚聞言點了點頭,目光落在腳下的深坑上。

這寒窯並非挖在山上的窯洞,而是類似於地窖一樣的地下空間。

其中隱約間傳來的一絲腐臭味,讓江瀚不由得皺緊了眉頭。

江瀚心中暗歎:

“看來下面死了不少人,躲在寒窯裡也沒能捱過這個冬天。”

其實古人過冬並不是簡單的生個火盆,多穿幾件衣服就能挺過去。

對於古代百姓來說,冬季就是死亡的季節,是一年中最難熬的一道坎。

明末時期,一個郡縣在大雪後,就要凍死幾百上千人。

禦寒物資極其匱乏,很多底層老百姓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棉衣更是奢侈品,一件能夠傳給幾代人。

窮人們為了禦寒,只能用蘆花柳絮和平時攢下來的針頭線腦,麻繩布片,用舂米的方式搗碎搗軟了,塞進麻衣的夾層裡。

而對於大多數窮人來說,燒柴燒炭更是痴心妄想。

翻開史書,“民多凍死”這樣的字樣屢見不鮮,更別提正值小冰河時期的明末了。

就算是大明京師,首善之地,每年都會有大批窮人受不了嚴寒,服毒自殺,這才有“大明京師無隔年蓋”的說法。

為了躲避嚴寒,古人一般會在地上挖一個十米的左右的深坑,在坑裡砌上一個土臺子作床。

在使用之前,往坑裡點上幾把火,然後再鋪上乾草,就可以進去過冬了。

這個深坑,在陝西就被稱之為寒窯。

江瀚低頭掃了一眼,隨即伸手準備掀開木板,看看底下寒窯裡的具體情況。

當木板被掀開的瞬間,一股濃重的腐臭味撲面而來。

“我草”

江瀚被這味道一衝,差點沒站穩,險些跌進了坑裡。

還好一旁的董二柱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江瀚:

“瀚二哥,這寒窯裡怕是死了不少人了,還能用嗎?”

江瀚一臉嫌棄地盯著腳下的深坑,眉頭緊皺:

“這麼大的腐臭味,不知道里面死了多少人。”

“清理起來也費勁。”

董二柱捂著鼻子,甕聲甕氣地說道:

“乾脆放把火算了,把下面全燒乾淨。”

“這麼臭,應該也沒人敢再待在下面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