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陝北官軍精銳盡出,分三路大軍南下之時,江瀚正在忙著整編軍隊。
這段時間他可沒閒著,送走了各路義軍頭領後,江瀚便繼續忙著整編隊伍和操練兵馬。
他記得很清楚,王嘉胤是守不住府谷的,他必然會帶著高迎祥、張獻忠等人渡河逃往山西。
而他們這幫留在陝西的義軍,將會成為朝廷接下來的重點打擊物件。
所以江瀚這幾個月一直在拼命提升部隊實力,收集各種軍備物資,以應對接下來官軍的圍追堵截。
江瀚沒有收編那些小頭領的隊伍,他實在是看不上那幫匪寇,戰鬥力太弱,一時半會根本教不出來。
經過延安府一戰,江瀚手下兵馬已擴充至三千五百餘人。
而原先的五個哨,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部隊編制了。
江瀚按照邊軍的規制,將麾下的五個哨都改成了司。
而董二柱他們五個哨長也搖身一變成了把總,每人統領一司,下轄六百精兵。
每個司再增設三位哨長,每哨二百人,同時增設四名隊長,如此一來,層次分明,指揮更靈便。
其餘五百人則被江瀚抽調出來,單獨編為預備隊,留作後手,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兵多了,麻煩也來了。
江瀚細細一盤點,發現幾個司的兵力配置極不均衡。
弓手大多都集中在邵勇麾下,炮兵和銃手基本在柱子手底下,而李老歪這邊則是領著騎兵和步兵,
黑子手底下就比較慘了,清一水兒的步兵。
正常邊軍編制下,除了炮營能單獨成軍之外,一個司至少應該配有十幾門小炮,以及不下百人的銃手,甚至軍費充足時,要做到每人手裡都有一杆銃。
當然了,這指的是軍費充足的時候,大明朝後期哪有軍費充足的時候。
而江瀚也沒這麼多人手和時間來打製火銃。
好在火炮還算夠用。
江瀚清點過炮營,現在他手上總共有大小火炮共計八十門,形制五花八門。
小的有虎蹲炮,湧珠炮,神樞炮,輕便靈活;
大的有單管滅虜炮,威遠炮等等,威力驚人。
但其中最好的當屬四門西洋重炮,這是他從延安府的城牆上拆下來的,又稱紅夷炮。
這玩意兒是朝廷仿荷蘭紅夷大炮打造的縮小版,雖不及原版威猛,但仍然不可小覷。
自從後金入關後,江南也有不少士紳湊錢打造紅夷炮,用來捐給朝廷,以顯示他們的拳拳報國之心。
這紅夷炮長約三尺四寸,重四百多斤,炮身鐵箍加固,火門帶活蓋,準星照門一應俱全,能防陰雨侵蝕,絕對是稀罕貨。
董二柱一見這四門紅夷炮,眼睛都直了,對待這四門炮比親孃還好。
他特意找工匠訂製了四輛炮車,專門來放他的寶貝,而且每輛炮車還配了兩頭騾子,兩個輔兵。
一個輔兵負責日常保養,戰時清理炮管,另一個輔兵負責填裝彈藥,冷卻炮身。
董二柱專門給這炮起了名,還編了號,分別叫天字第一、二、三、四號。
隨後他又挑選了炮營中經驗最老道的幾個炮兵,專門操持這四門寶貝,給他們配了三斤六兩的大鉛彈。
有了這四門重炮,董二柱對那些小炮便看不上眼了。
而江瀚也正好把一些輕便的小炮從炮營中調出來,下發到了每個司,炮營只留下射程遠,威力大的重炮。
這樣一番調整下來,軍中的火力分配總算是平均了一些,既有輕便小炮開路,又有重炮壓陣,遠近兼顧。
軍械方面,江瀚也一直在催促軍器局的工匠們,讓他們抓緊時間趕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