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謹遵陛下聖喻。”
眾文武大臣立刻全都站了起來,拱手一拜道。
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凡改制推行新政,都有受益者與利益受損者。
但無論如何,在陛下強硬的態度下,誰能逆轉滔滔大勢?
若不能,便只能順勢而為,否則必將撞一個頭破血流,甚至滿門獲罪。
“朕身體大不如前,今日諸位愛卿都在,便議一議諸公子,誰可擔當儲君重擔。”
嬴政看著剛剛做下去的群臣,再次石破天驚的開口道。
下面群臣頓時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起來。
陛下膝下公子有近三十個,其中大多以加冠。
其中十八公子胡亥因與趙高密謀造反,被陛下終生幽禁於太廟。
其餘眾公子,以長公子扶蘇最為出眾,有口皆碑。
無論朝野上下,誰人不知長公子扶蘇之賢名?
“陛下,長公子扶蘇仁義謙恭,當為儲君。”
“臣,附議。”
“臣,附議。”
御史左丞餘曌率先開口之後,立刻引得大半群臣附議。
只有馮去疾,茅焦因為身居高位,深受陛下器重,未明聖心之前,他們不敢表態。
還有一小半大臣,不是身居高位,就是世受皇恩的勳貴子弟。
他們家族世代為官,深明宮廷鬥爭之殘酷,不願輕易表態。
反觀那些力薦長公子扶蘇者,不是無根之萍,便是一些身居閒散之職,手無權柄的小吏。
真正實權在握的大臣,幾乎都十分有默契的保持了沉默。
他們已經位極人臣,沒有那些小吏攀附之心。
嬴政看著滿殿文武幾乎都是一個聲音,一邊倒力薦扶蘇。
心中三分欣慰之餘,更有七分警覺。
雖然那些手握重權的大臣們都未表態,但是由此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他們不說,是因為他們明白誰才是這大秦至高無上的主宰,是誰給予了他們無上榮耀。
除了那些不被扶蘇所喜之人,他們大多數人應該都與這些力薦扶蘇的人一樣,是支援長公子扶蘇為儲君的。
蒙恬是自己心腹大將,但也是扶蘇的鼎力支持者。
自己也很心儀扶蘇,否則也不會讓他去北關邊疆歷練。
但是,若扶蘇繼位,以他對儒學的推崇,必將大興儒學。
後世那種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局面,非自己想要的結果。
儒學的確利於鞏固帝國安穩,但是也有不少偏見糟糠,讓人迂腐守舊。
大爭之世,固執己見,閉門自醉,歌功頌德,無異於自斷前路。
百家爭鳴,競相綻放,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方益於蓬勃成長。
對自己而言,無論是儒家,法家,還是諸子百家,哪個對帝國有利,那便是有用之學。
納百家之長,聚千方之傑,築萬世之基,固永恆之本。
“公子,子嬰。”
嬴政突然開口叫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