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又問道:“不知這三者何處可尋?”
通背猿猴道:“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
猴王越發欣喜,急不可耐,對眾猴道:“既是如此,那我明日就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
眾猴都拍掌大笑道:“既是如此,那我們明日越嶺登山,多尋一些果品,一來設宴款送大王,二來也好讓大王路上有些吃食。”
猴王不免感動。
第二日,果然群猴設了宴席,尋來如山的鮮果,與猴王一併飽食了一番,又紮了木筏,相送猴王出了大海。
這一去,卻正是因緣際會,攪動三界風雲。猴王不知,就在其架舟而去,於其身後,那一個個猴兒,相視一眼,卻都露出了會心的笑意來。
先前那為其出言劃策的通背猿猴轉了出來,道:“他這一去,我等之道,卻是可成矣。”
群猴聞言,也都笑道:“是極,是極!”
原來,這通背猿猴,實通臂猿猴也。若非如此,只一野猴,怎有那般卓見知識,能曉三界,知仙佛神?
這一群猴子,卻無一例外,都是玄黃之大弟子六耳的眾多化身。
甚至就連猴王,那靈明石猴也是,不過如今未曾知覺記憶而已。
卻說猴王這一去,漂洋過海,卻是到了南瞻部洲這塊大陸,棄舟上岸,就開始了在這南瞻部洲上廝混起來。
又過了些年月,四處尋仙訪道不成,一日猴王又起了離開之念,遂再作舟出海。
這一次,卻到了西牛賀洲,總是因果註定,在這西牛賀洲上,終於是尋到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於其中拜了須菩提祖師為師。
這須菩提祖師,也就是準提聖人的化身。而之所以猴王拜其為師,一則這一量劫,乃是西方大興,而猴王正是主角之一,二則也是六耳這廝,仗著六耳神通,早就聽遍了三界,無論仙佛神聖,其實都能當得他的老師。
有這一層關係,讓其的這靈明石猴化身拜師準提道人,卻也沒什麼。
準提道人對其知根知底,知道這猴子實際上神通廣大,有萬般變化,便也就隨意傳了幾手神通,果然這猴子往往只是一上手,就很快能學會。
根本不需要多教,而傳其道法也是如此,其也能舉一反三,似乎這些道理他早就懂了而已。
準提道人一點撥,他立刻就明白了。準提道人,或者說菩提祖師見此也是知道,這猴子這般聰慧,卻是不得不傳授其一些佛道的真正精髓才可了。
否則他這老師當得,卻是難以名副其實。如此,收下了石猴,並且賜其名孫悟空,在山上教導了數年,菩提祖師也無甚可教了,便隨便找了個理由,將這猴子打發下山。
這猴子學了這幾年道,修成數種厲害神通,更是精於變化,這一下山,卻是好不神氣,先是下東海,大鬧龍宮,索了一身披掛,以及那昔年大禹治水,放在東海之中的一塊神針鐵,又名如意金箍棒。
有了神通,又有了趁手兵器,便越發耀武揚武,加上量劫在即,玄黃也是對其十分關注,暗中推波助瀾,這猴子再下幽冥界,大鬧了一場,將自己在生死簿上的名諱,以及麾下猴子猴孫的名諱,都一併勾去。
再順其自然的,讓四海龍王和十大閻羅告上天庭,卻讓昊天十分無語。
這四海龍王也就算了,你們幽冥地府的事,自己啥時候管過了?現在倒是破天荒的第一回,竟要自己來主持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