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位法國皇帝的說法,大多數議員都將信將疑,但是隨著法軍陸續撤出柏林,終於讓這些民主德國的議員們相信,路易.查理並不是想要成立一個傀儡政府。
但是很快反法同盟大軍跨過奧得河的訊息,把這些議員們驚嚇到了,他們希望路易.查理停住撤軍的步伐,幫助他們保護民主共和國。
“不,不,不,先生們,法國可以給你們民主和自由,但是要保衛這民主和自由,就需要普魯士人流血犧牲。你們不能指望民主和自由從天上掉下來。
而我也同樣不能違背自己從這片土地上撤退的諾言,賴在這片土地上不走的話,那麼我同那些反法同盟的君主又有什麼區別?”
路易.查理冠冕堂皇的拒絕了議員們的請求,帶著最後的3萬多近衛軍撤退到了馬格德堡地區。
再離去之前,路易.查理還發布了一份告反法同盟書,要求他們服從於普魯士人民的意願,不要剝奪他們的民主和自由。
在維也納,拿破崙接見了反法同盟的使者,對於反法同盟提出的條件不置可否,但是他雖然加強了對德意志方向上的警戒,卻沒有派兵北上的意思。
北路法軍在路易.查理的率領下,幾乎一槍未放的撤回了科隆及法蘭克福一線,在這裡路易.查理會合了從國內過來的援軍,把兵力擴充套件到了25萬人。
反法同盟的君主們從路易.查理開始撤退時,就把它看做了這是法國皇帝的膽怯象徵,他們不停的催促同盟軍進軍,試圖趁著這個機會再次上演滑鐵盧之戰後的情形。
事實上當反法同盟軍不斷的收復德意志地區的城市時,毛奇將軍就已經發覺不對勁了。
雖然這些地區的收復,讓普魯士徵發了更多的部隊,但是這些部隊良莠不齊,嚴重拖累了反法同盟軍的戰鬥力。
而英國經濟的衰退,導致反法同盟軍無法獲得足夠的軍費,當反法同盟軍隊數目不斷擴大之後,就只能對開始富裕起來的西南地區的德意志邦國進行掠奪,這無疑讓反法同盟軍開始離心離德。
毛奇認為軍隊的數目不應該進行盲目的擴張,而對於就地徵發物資的行動,也要進行規範。但是想要儘快結束戰爭的三國君主,誰都沒有理會他的建議。
9月,增加到70萬人的反法同盟的軍隊,再次分為兩路。40萬人從黑森方向進攻法蘭克福,另外30萬人則從維爾茨堡進攻曼海姆要塞,試圖切斷法蘭克福法軍的後路。
這一次路易.查理並沒有退卻,在法蘭克福郊外的烏辛根小鎮上,做好了防禦工事的15萬法軍擋住了35萬同盟軍的進攻。
激戰了三天之後,銳氣受挫的同盟軍聽到了後方後勤基地馬爾堡被法軍攻佔的訊息。
彈盡糧絕的同盟軍試圖返身奪回馬爾堡,但是路易.查理髮動全線反攻。1天后,被擋在馬爾堡之下的同盟軍統帥羅恩元帥向路易.查理投降。
率軍進攻曼海姆要塞的毛奇收到訊息之後,就試圖退回維爾茨堡,但是乘坐火車的法國部隊,顯然要比同盟軍迅速的多。
毛奇的軍隊不得不轉道南德意志向奧地利邊境撤退,但是已經完全倒向法國的南德意志各邦國,主動出兵開始攔截這隻部隊。最終毛奇在烏爾姆要塞下投降。
烏辛根大捷的訊息傳到維也納之後,拿破崙也開始出動軍隊,擊破了同盟軍對奧地利同德意志地區的分割。
11月份,普魯士、奧地利兩國最先退出了反法同盟,向法國求和。
而法國同土耳其的黑海艦隊,運送了5萬人攻佔了兵力虛弱的克里米亞半島。
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得不向路易查理屈服,請求向法國言和。在柏林會議上,普魯士被分成了兩個部分,東普魯士王國及奧地利均被排斥出了德國的範圍。
萊茵聯盟和北德意志幾個君主邦國,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即德意志聯合王國。而德意志的其他地區,成立了一個共和邦聯。
尼古拉一世承認,華沙大公國獨立,並退出巴爾幹半島,挪威從重新獲得獨立地位。
英國被迫退出了歐洲大陸上的據點,歐洲第一次看起來獲得了和平。
返回巴黎的路易.查理獲得了最盛大的歡呼,但是在這場盛典上,路易.查理宣佈退位,並把法蘭西帝國重新改成了共和國。
路易.查理的舉動,不僅讓歐洲各國君主感到詫異,就連法國的將軍們也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這個舉動,獲得了法國民眾最大的好感。路易.查理的行動,讓一些謀求法國皇帝位置的勢力,失去了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
而對路易.查理來說,放棄了頭上的王冠,卻加強了他手中的權力,不管是北美商會還是法國商業聯盟,都在他的手中。
而掌握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之後,一切民眾的怨恨只會發洩在名義上的國家統治者身上罷了。
宣佈退位之後的路易.查理,換上了便裝,來到了曾經的巴士底獄,現在的共和廣場。
看著廣場上往來如梭的人流,50年的經歷猶如一場大夢,革命的法國已經完結了,英雄的時代也宣告結束,剩下的應該是屬於普通人的世紀了吧,路易.查理心中如此想到。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