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1792

第478章

免去了後顧之憂的法國,自然對於東面的普、奧聯盟並不怎麼在意了。但是在普奧兩國的君主看來,這無疑是在赤裸裸的藐視他們。

1835年弗朗茨二世駕崩,42歲的斐迪南成為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斐迪南一世是弗朗茨二世之子,但是哈布斯堡家族近親聯姻的惡果在他身上表露無疑,他的智力很低,外表上頭部過大,四肢過短。

奧地利帝國的權力掌握在梅特涅,及王后瑪麗婭·安娜和其妯娌蘇菲手中。

梅特涅認為帝國缺乏一個富裕、保守的中產階級,帝國人口大部份都是貧窮而無知的農民,這就使得帝國失去了社會穩定的基礎。

而且帝國境內除了日耳曼人之外,還有有馬札兒人、捷克人、羅馬尼亞人及波蘭人等等,但是以上那個民族都沒有超過帝國人口的半數,這就導致了帝國沒有一個堅實的主體民族和統一的文化價值觀。

對於路易.查理鼓吹的民族獨立及民族自決原則,還有民主政治思想,讓他覺得法國才是奧地利最大的敵人。

但是梅特涅同樣也很清楚,法國挑起同奧地利的戰爭,和奧地利首先挑起對法國的戰爭,對於奧地利人民來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自從路易.查理接任法蘭西皇帝之後,一直埋頭於國內民生建設,並消除了拿破崙時代各種專制的政策。

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讓路易.查理迅速獲得了法國人民的擁護。在法國人眼中,路易.查理皇帝和拿破崙皇帝相比,就是缺乏了一些榮譽感,此外近乎於一位完美的君主。

而法國王太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回到歐洲之後,也曾經代表法國2次訪問了維也納,以修復拿破崙時代兩國之間被破壞的關係。

這位曾經活在傳奇中的法國王后,意外的獲得了維也納人的支援,而第二次訪問時,她所攜帶來的李.華特皇儲及安娜公主都獲得了奧地利人的歡迎。

在這種狀況下,想要煽動奧地利人參與英、俄同法、土、意的戰爭,無疑將會使得他自己陷入一個尷尬的處境。

而在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三世雖然迫於對抗法國的戰爭中落入了下風,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但是當路易.查理一改拿破崙時代咄咄逼人的軍事政策之後,這位普魯士國王迅速又退回了保守主義的立場。

他沒有實現給普魯士一部憲法的諾言,還強烈制止國內進步人士組織的立憲運動,並出兵協助北德意志各邦國的反封建革命,這使得普魯士的國勢開始慢慢停止了上升勢頭。

因為路易.查理鼓吹的各種自由政策,讓普魯士的國民以此來攻擊自己,這讓腓特烈·威廉三世對這位法蘭西皇帝的厭惡超過了拿破崙。

當巴爾幹戰爭開始後,腓特烈·威廉三世就極力主張,普魯士應該同俄羅斯站在一起,以回報當初亞歷山大一世庇護普魯士王室的恩惠。

但是國王的主張沒有獲得大臣和將軍們的支援,而作為同盟的奧地利又一直曖昧不明,這讓腓特烈·威廉三世非常的惱火。

英國、俄國在東方殖民行動的連續失利,導致巴爾幹戰爭也難以維持下去的訊息,被兩國政府嚴密的封鎖了起來。

歐洲各國看到的,是英、俄聯軍佔據了土耳其大片的領土,而法土等國的聯軍在苦苦支撐防線而已。

對於法國艦隊取得黑海上的控制權一事,歐洲各國家並沒有感到在意。在他們看來,決定歐洲權力歸屬的,始終還是要靠陸軍,而不是在海上飄蕩的艦隊。

巴爾幹半島上的戰爭,讓那些原本極力反對同法國作戰的普奧將領們,逐漸轉換了立場。

他們認為,隨著拿破崙的下臺,法國軍隊不再是一隻令人畏懼的武裝力量了,雖然在巴爾幹戰爭中俄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法國的遠征軍,但是法國除了艦隊的表現讓人一亮之外,在陸地戰上簡直泛善可陳。

法國陸軍不僅連一次讓人值得讚歎的勝利都沒有,還有許多次明明可以全殲俄軍的機會,都莫名其妙的錯過了。

這些將領認為,因為路易.查理對法軍中拿破崙派勢力的清洗,導致了法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