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之科技帝國

第74章 燒錢的特效

好萊塢的大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原因就是好萊塢的特效做得太好了!

可是特效好,那都是“燒錢”燒出來的,《變形金剛5》製作成本2.17億花旗幣,特效佔1.3億花旗幣。

《阿凡達》製作成本2.37億,特效佔1.5億美元。

《蜘蛛俠3》製作成本2.58億,特效佔1.55億。

《加勒比海盜3》製作成本3.42億,特效佔2億。

所以好萊塢的視覺大片,特效費用至少佔總製作費的60%以上!

所以按照平均一部電影片長兩小時來算,“一秒鐘幾十萬上下”可真的不是在開玩笑。

而真實的拍攝場景很多人都知道,都是演員拿著道具,在一片被綠布包圍的場景拍攝出來的,如果沒有特效加持,那畫面簡直辣眼睛,誰看誰知道啊,所以拍攝的時候很多演員容易笑場和出戏。

而特效為什麼燒錢?

現在的特效大片,都採用imax規格拍攝和放映,相較以前標準更高,畫幅更大,使得特效製作的工程量成倍增加。

特效是用電腦來做沒錯,不過可不是我們平時用的普通電腦,而是大型的工作站、伺服器,嗯……它們價格是這樣的,大家隨意感受一下……nvidia dgx-staticn水冷深度工作站四片55萬,聯想imb儲存伺服器46萬……

就是這樣一臺頂級配置的硬體,也需要連續執行50個小時,才能渲染出1幀特效畫面,而電影1秒至少有24 幀,一段時長5秒的的特效鏡頭,一臺機器要渲染250天!

為了壓縮渲染時間,提升效率,只有簡單粗暴地增加硬體數量。像工業光魔、weta digital這些成熟的大型特效公司,內部都搭建了自己的渲染農場,裡面有上千臺工作站和伺服器在日夜運轉。

很多人估計連電費都付不起……

而就伺服器和工作站的價格,嗯……再乘個上千倍,差不多就是特效製作最基礎的硬體成本了。

特效製作每個環節都要用到大量專業軟體,價格不菲。製作特效用到的houdini,售價4495美金;

做三維動畫用到的maya,售價1470美金/年;

還有繪製貼圖用到的mari、渲染用到的 aold / renderman、合成用到的 nuke等等……

這些軟體大部分都是按年收費,有時一臺機器同時安裝好幾十個軟體也是常有的事,而且每臺機器都得購買正版,好嘛……這又得乘以上千倍……

再加上電影特效工序環節多、軟體除錯繁雜、製作耗時長,需要上千人耗時數年共同完成,《阿凡達》特效團隊1855人、《泰坦尼克號》739人、《復仇者聯盟》1453人、《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180人、《變形金剛3》1178人。

這些特效師按大概6:3:1的比例,分為普通特效師、高階特效師、頂級特效師,在團隊中擔任著不同的職責。

在花旗國這個電影工業大國,普通特效師年薪約4萬、高階特效師年薪約6萬、頂級特效師年薪約15萬。

這樣一個1000人的團隊,一年下來光工資就要5700萬!而一部電影的製作週期通常需要2-3年,使得人力支出成為了最大的成本。

算下來確實恐怖,而用全息投影儀來作為場景特效來做要省多少錢?我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拒絕這個事情!

而敲門磚就是《喋血長平》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