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陳夫子,學生王遠。”
“哦,老夫可還沒答應收汝為徒!你為何此時就自稱學生?莫不是認為有了推薦信,老夫就一定會收你?”
王遠聽後並沒有慌亂,因為他聽出陳秀才話語中並沒有責備,而是打趣的意味。
心中不由的感慨,自家師傅區區一個童生,竟然能和這種廩生有這麼好的關係。
“陳夫子容秉,晚輩之所以剛見面便自稱為“學生”,並不是驕傲自滿。
而是學生有志於科舉,先生乃是科道前輩,所以晚輩便自稱為學生。”
“哈哈,有趣!怪不得忘夫兄說你天賦非凡,科道有望。
不過我這收徒十分嚴格,現在還不到收徒的時間,雖然有忘夫兄來的書信,但規矩不可破,你還是需要接受考核。
既然你這麼有信心,那我便提前考你幾題,你若能透過,來年直接入學便可。
若是不行,便再回去與忘夫兄再多學幾年吧。你如今這年紀,學了哪些經義典章。”
對於提問這一點,王遠早就有了充足的準備,對於提問可謂是手拿把掐。
“陳夫子儘管提問,學生已經學完四書五經。”
陳夫子聽了略微皺眉,古人還是很講究謙虛的,第一次見到這麼張揚的人有些不習慣,不過想到王遠還年幼也就就此作罷。
不過心中已經暗暗搖頭,想著提高一些難度,如果過不了,就駁了老友的面子。
“好,果真少年意氣,未來必成大器。(君子不器)何解?”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為……君子不器,是為不爭;君子不爭,視為無器……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已經達到圓融善美的境界………”
“很好,果然天資聰慧,耐心打磨必成璞玉。(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何解?”
這種摳字眼果然很難,四書五經四十多萬字,就考這幾個字,誰能很快想到?
想了半盞茶的時間,陳秀才一直都靜靜等待,彷彿是正常的情況。
突然王遠眼前一亮,想到了在什麼地方:“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篇。
原文為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
意思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體會這種快樂……”
“好小子,果真有過目不忘之能,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顆赤子之心。
最後一個問題,(四年春王二月……)何解?”
王遠一聽到這個問題就是眉頭緊鎖,無他,這一聽就知道是《春秋》裡面的。
《春秋》的原文字數並不多一萬八千字而已,但是原文太省略了,幾乎沒人看得懂,就多出三個人為他寫註釋。
分別是左氏的《左傳》、公羊氏的《公羊傳》,穀梁氏的《穀梁傳》,這三個被統稱為《春秋三傳》。
這其中字數最多的就是《左傳》共有十九萬字,也是當今科舉的專用書。
不過《春秋》也是五經中最簡單的,沒有各種深奧的道理,多是一些歷史事件,而且還是編年體的。
只要記清楚年代,基本不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