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你且看看這兩本書如何?這些都是縣學生抄錄的,我們書鋪檢查過沒有錯漏之處。
這種抄錄的書比較便宜,這兩本總共220文。不過你暫時還用不到筆墨紙硯吧。”
“嗯嗯,這兩本就可以了,筆墨紙硯也拿著吧,不是我用,是我大哥用的,他已經在學四書五經。”
“哦,原來如此。不過你們兄弟倆人都在練字階段,用太好的紙也無什麼大用。
我這有一批質量不行的草黃紙,賣給你們如何?
正常的紙張一刀需要一兩銀子,這種草黃紙一刀只需要二百文。”
刀是明朝的紙張計量單位,一刀是七十張或者三十五張,正常紙張都是七十張。只有宣紙、貢紙等特殊紙張,才用三十五張的規格。
王遠接過所謂的草黃紙打量了幾眼,發現這紙的確比宣紙要差上很多,表面十分粗糙還略帶黃色。
書寫起來墨漬也略有暈開,不過這都是小問題,它足夠便宜。
“可以,就這個了,先給我拿兩刀吧。”
筆買的是兔毛筆、硯臺是普通的青石硯、墨是所謂的“臭墨”。
這些加在一塊,總共一千二百多文。
果然在古代讀書就是貴,束脩這些甚至只是基礎而已,真正昂貴的是筆墨紙硯。
這個時候給錢,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銅錢還無所謂,畢竟是一枚枚的,該是多少就是多少。
但是在銀子方面就比較麻煩了,除了官銀五十兩一錠,有個準確的定製。
碎銀子的交易沒那麼準,一般都是需要分割的。所以商人們一般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大剪子和一杆秤。
………
今日縣城的見聞還是比較豐富的,最重要的是看了一次錦衣衛抄家。
隨後的日子便陷入了平淡,家裡人為即將到來的春耕做著準備,王遠則是進入練字、背書的階段。
說實話古代科舉真沒想象的那麼難,和現代相比要簡單很多。
四書分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的總字數為52706字。
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的總字數為385111字。
科舉考的就是4+1,四書全選+五經選一經來治,名為“治經”。
古代科舉又不像後世,需要學那麼多門課,只有一門語文。幾乎一上午的時間,都是在背書,下午學習內容。
王遠花了三年時間,便將四書五經這四十多萬字,全部背了下來。
這穿越後記憶的確是強了很多,不過也只是背下了而已,不求甚解。
………
臨近年關,雖然南昌府地處南方,溫度也已經非常寒冷了。
李傢俬塾,甲班。
甲班是李師特意,為有志於科舉的孩子準備的。
裡面的人並不多,加上王遠總共也才四個而已,另外三個有兩個都是李家村的人。
李師的孫子李林傑,李家村的一個富戶子弟李墨,月湖村一個普通家庭子弟丁程鑫。
乙丙丁三個班級的學生都已經放學,唯有甲班裡面,還在傳來時時續續的講課聲。
哪怕處於深秋臘月,李師身上穿的依然是一身青衫,背脊挺得筆直,講起課來聲音朗朗。
李師講完一段話後,看了看天色收起了手上的書籍,平整了一番放在講桌上,這才說道。
“還有半個月就要過年了,咱們今年的課程也就到此為止了。雖然過年免不了人情往來,但你們也不要忘記時刻複習。
讀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們就是有志於科舉,這些為師不說你們應該也是要知道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