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袁術這次之所以悍然在壽春稱帝,其實不完全是為一己私慾。
他之所以自稱仲家天子,也是一種政治手段。
畢竟有眼光的人終究只是少數,絕大部分都只能看到眼前一畝三分地。
比如袁術麾下,在他大封群臣、封賞全軍之後就士氣大振。
放眼望去,俱是軍侯升司馬、司馬升校尉,校尉變將軍。
至於原來的袁軍大將,這回也是個個“飛黃騰達”。
比如紀靈便受封“大將軍”;張勳升任“車騎將軍”;橋蕤則封“後將軍”兼九江太守;李豐、樂就、梁綱等人則分任前、左、右將軍。劉勳亦授“徵南將軍”,負責攻略江東之地。
這些武夫可不管這是哪家天子的聖旨,只要能升官發財他們就高興。
軍心、士氣上去了,戰鬥力自然也就能上去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袁術稱帝確實能凝聚人心、增強戰力。
不過這支興奮劑也是有時間效力的,短期尚可維持,時間一久就難說了。
故此在稱帝之後次日,袁術便興師動眾的開始南征。
對於尚且還沒有臣服的揚州諸郡,一邊高官厚祿的招降,一邊大軍威脅。
這個操作看起來貌似也沒什麼問題。
一手官帽子,一手槍桿子,別提多好用。
當年光武帝劉秀稱帝之後便是靠這招一箭不發而下數十城。
但問題在於袁術不是光武帝,他這個仲氏天子的官位沒什麼誘惑力。
除了他麾下的文武認之外,揚州各郡壓根就沒有當一回事兒。
袁術的聖旨出了九江郡,也就是在丹陽郡有點作用。
不對,在揚州其他地方倒也能起作用,不過是副作用!比如廬江太守陸康在收到了袁術的聖旨之後,二話沒說便斬了使者懸首示眾。
訊息傳回壽春之後,當即令尚且沉浸在稱帝喜悅中的袁術暴怒。
打人不打臉,這麼不給面子還了得?盛怒之下的袁術當即大軍齊發,直接下令汝南、九江、丹陽三郡夾攻廬江。
至於他這個仲家天子更是御駕親征。
當然,說是這麼說的,實際上袁術這個好逸惡勞貴公子怎麼會上前線呢。
他所謂的御駕親征不過是坐鎮合肥一線,指揮九江方面的大軍攻打六安罷了。
至於檄文之中更是號稱已經準備率領十萬兵馬,馬踏廬江,征討叛逆。
不過饒是如此,這份壓力對於廬江郡來說也是不小了。
訊息一經傳出,揚州其他郡縣還真有點被嚇住了。
其實揚州攏共也就只有六郡,
其中丹陽郡本為袁紹附庸,後被吳景率領孫策餘部所佔,算半獨立。九江太守劉邈則與揚州刺史陳溫一道被袁術所殺。
其他的,如豫章太守周術、吳郡太守盛憲、廬江太守陸康、會稽太守羊衜(dào)則都是先帝時期的老人。
而在這六郡之中,就要數會稽郡和豫章郡的面積最大。
豫章郡相當於後世的江西省全省,而會稽郡則包括後世的浙江全省、福建全省、以及小半個江蘇省。
也正是有這兩個大郡,才讓揚州成為大漢十三州中面積最大的州!所以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廬江郡與吳郡本就屬於袁術最先攻擊的物件。
其中尤屬廬江郡的處境最為危險,西有汝南郡,北有九江郡,東有丹陽郡,幾乎被袁軍三面包圍,早被被袁術視為囊中之物。
若非如此,袁術這回也不會御駕親征。
他就是篤定了可以奪取廬江郡,這才準備順手摘取這份戰功,給揚州各郡一個下馬威,好順利招撫其他揚州郡縣。
只可惜他好死不死,偏偏遇到了廬江太守陸康!
要知道這位可是讓孫策苦苦鏖戰兩年,最終圍城數重才攻破舒縣。
即便如此,城破後不足一月,年近七十的陸康也悲憤病逝;陸氏宗族因戰亂飢困也“死者將半”。
乾脆這次面對袁術的大兵壓境,陸康壓根沒有求饒之意。
甚至由於陸康治廬江日久,深得士民擁戴,百姓竟自發組成民兵協防。
與此同時,也陸康採納長子陸儁的建議“內施六政,外用天冥”。
簡單來說就是,對內團結民心,對外佈設“天冥雷虎陣”,建立包含戰車、壕溝、瞭望塔等設施在內的全方位防禦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可想而知了。
在上下同心的情況下,袁術要面對的不是幾千廬江郡兵,而是將近五十萬廬江百姓。
是的,即便是廬江士族、豪強也瞧不上袁術這個仲家天子。
廬江豪族甚至唯恐和袁術沾邊,免得有了汙點,耽誤了在新朝的前途。
於是整整一個月下來,袁術除了佔據了幾座城池之外一無所獲。
丹陽郡的吳景所部被陸康牢牢的擋在了長江以北。
汝南的袁軍則受困於大別山,佔據三縣之後被牢牢擋在了安豐、六安一線。
至於袁術親自指揮的廬江袁軍就更不用說了,屢攻六安無功,還被陸儁率領水軍從巢湖沿水路奔襲合肥,差點連老巢都丟了。
而被陸儁這麼一嚇,袁術這才發現合肥也不安全,找了個藉口便回壽春了。
只是袁術這麼一走,因稱帝才好不容易激勵起來計程車氣頓時散了大半。
畢竟連天子都是這幅德性,還能指望下面的丘八如何呢?
於是今世雖沒有張遼大破逍遙津的傳奇,可是這麼折騰,倒是讓陸儁有了勇退袁十萬的美名!
嘖嘖,袁術這廝還真是貪心,什麼都要爭。
好不容易來一趟合肥都不讓孫權專美於前!
……
話分兩頭,當揚州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長安也不平靜。
去年好不容易被馬騰、韓遂等涼州叛軍安撫下去之後,按理說三輔地區也該太平一段時間,好好的休養生息了。
然而有些人就是這樣,爛泥扶不上牆。
李傕等人即便掌握了朝堂,卻依舊是一副土匪德性。
組織生產是不會的,軍糧不夠就去搶,看上了哪家的女子就去奪。
結果馬騰、韓遂等人是退了,但關中之地依舊天無寧日。
最麻煩的是李傕雖然在朝堂佔據了主導地位,但前兩次的兵變讓郭汜、樊稠兩人也因功加“開府”之權,權力大增,跟三公、李傕合為六府。
李、郭、樊三人在關中肆意安插自己的親信奴僕,只顧爭權奪利。
最離譜的是,三人沒有管理才能導致長安城內盜賊橫行,白日都有人搶劫。
於是李傕、郭汜、樊稠見止不住盜賊,索性把城中分成三份,自己也加入進去,不讓別人搶了去。結果在三人的放縱下,三輔百姓簡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