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記

第99章 底細

“好像是的!”郭奎苦笑道:“聽說是在一大早在他的屋子裡發現了兩具陌生人的屍體,他本人就此失蹤了,至於是不是他殺的,那就誰也不知道!”“好吧,真是個麻煩精!”魏聰啐了口唾沫,現在這個袁田主動要來當自己的嚮導肯定不是為了那點賞錢,肯定是別有用心,該如何處置還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郎君,要不要把這個傢伙給——”郭奎壓低聲音,做了個“殺掉”的手勢。

“算了!”魏聰嘆了口氣:“誰也不知道這廝背後有誰,你挑幾個機靈點的,暗中盯著他,若有異常,立刻向我稟告!”

“喏!”郭奎應了一聲,小心的退出艙外,留下魏聰一個人在房間裡繼續頭疼。

——————————————————————

河風夾雜著細雨,打在魏聰臉上,他扯緊斗篷的兜帽,看著渾濁的河面。甲板上的水手們來來往往,詛咒著該死的天氣,他們被雨水弄皺了衣衫和頭髮,就好像一群倒黴的烏鴉。

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天下雨了,河面上漲了不少,淹沒了岸邊不少土地。這其實對魏聰是一件好事:他的船雖然不是那種吃水很深的船,但都不小了,尤其是餘皇號,這放在當時的荊州水師裡都算較大的船隻了。雖說按照地圖上的記錄,饒河的通航能力還是不錯的,常年可以跑50-100噸級別的船隻,但問題是以東漢時期豫章郡少的可憐的戶口,當地政府估計是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疏通河道的。他可不想自己的船走著走著發現前面的河道無法通航了。而春雨一下,饒河的水位自然暴漲,魏聰自然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船會擱淺了,與這個比起來,淋雨的這點小麻煩自然就算不得什麼了。

前方傳來一聲拖長的號角聲,隔著交織的急雨顯得分外模糊。“應該是探路船!”第五登道:“不知道遇到什麼事了!”

“應該是又遇到河汊口了,希望這次別再弄錯了!”魏聰苦笑道,他現在總算是領教經過水利整理之前的河道到底有多雜亂了,那簡直就是一張繁複的密網。袁田這個嚮導只能說還湊合,魏聰好幾次都想將其丟進江裡換一個,但想想還是算了。

隨著船槳起起伏伏,餘皇號的速度加快了,魏聰轉身退入船倉,看著房簷前雨水如注流下,口中喃喃自語:“希望一切順利!”

大約二十分鐘後,餘皇號趕上了探路船,事實證明魏聰猜錯了,並不是又遇到無法確定的河汊。探路船正好撞到了一次劫掠,一條載滿山貨的貨船被十幾個江賊截住了,正當船主準備投降時,探路船這個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從天而降,將船上的所有人都拿下了。

————————————————————

“你是山貨商人?”魏聰盯著跪在地上的那個中年男人,矮短身材,尖尖的臉,臉上滿是劫後餘生的恐懼還有對未來的一點希冀。

“正是!”中年男人趕忙答道:“您可以去看船艙,裡面都是各色山貨,小人的店鋪就在餘汗縣,您一問便知!”

“嗯!”魏聰點了點頭,使了個眼色,讓旁邊的親兵去檢查船艙:“這麼大的雨你也出行,就不怕翻船?”

“沒辦法,小人這是小本生意,家裡父母妻兒都指著小人,哪裡還敢耽擱!”中年男人苦笑道,臉上深深的皺紋滿是生活的辛酸,魏聰一瞬間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穿越前的社畜生活,心中不由得一軟:“你叫什麼名字,起來說話!”

“多謝郎君!”那中年男人站起身來:“小人姓朱名安!”

這時出去檢查船艙的親兵回來了,魏聰確定了船艙如朱安說的那樣都是些山貨後,笑道:“朱安,你這一趟能掙多少錢?”

“小人做的是將本求利的買賣,平日裡也就帶些布匹器皿雜貨去山裡,換些山貨回來,倒騰一個來回要個把月,也就掙個七八千錢的辛苦錢!”朱安小心答道。

“嗯!”魏聰點了點頭,當時的粟米價大概在一石220錢上下,一個五口百畝之家按照畝產三石算的話,一年糧食收入也就六萬六千錢,大體上與這個小商人的年收入差不多。但考慮到商人說的應該是稅後收入,還是現金收入,農夫是實物收入,還有沉重的租稅勞役要承擔,農業生產勞動強度也遠遠超過商業活動。這個小商人的實際經濟狀況其實要比當時的自耕農要好很多。難怪古代封建王朝都要重農抑商,腦子稍微明白一點的,都會想辦法不當農民去當商人。

“你一個來回要個把月,那你一年豈不是可以跑八九趟?”魏聰問道。

“這——”朱安那顆夾縫生存小商人特有的警惕心立刻提起來了,趕忙道:“其實也沒有那麼多,冬天沒法出門,打仗作亂的時候也去不了,家裡有事也出不了門,一年下來,最多也就跑個三四趟,也就能勉強餬口,掙不到多少錢!”

魏聰如何聽不出朱安的哭窮,不由得笑了起來:“你也不用哭窮了,放心,我只是想向你打聽一點事情,不會向你索要財物的!”

聽到魏聰這麼說,朱安心下稍安,趕忙笑道:“小人性命皆是郎君所賜,哪裡還敢吝嗇些許財物,郎君但有所問,小人一定盡力回答!”

“嗯,那我問你,你去山中收購土產時,可曾見過一種綠色的寶石,顏色就像孔雀翎羽一般,又被稱之為孔雀石的!”

“這——”朱安思忖良久之後搖了搖頭:“小人不知道孔雀翎羽是什麼,也未曾見過郎君所說的寶石!”

“好吧!”魏聰有些失望,不過朱安的回答倒在他的意料之中,按照他在地質隊裡看過的資料,德安銅礦是一處巨大的露天銅礦,換句話說,其礦體表面距離地表並不深,但其發現的最早開採記錄只能追溯到唐代。既然是露天銅礦,那說明發現和開採難度並不大(史料記載當地有大量的孔雀石,以至於有孔雀山之名),但要到唐代才被發現開採,那說明該礦區所在地人煙罕至,距離當地的主要聚居區和交通線比較遠,而東漢時期當地的開發程度較之唐代只會更低,礦點距離交通線和居民聚居區只會更遠。

所以魏聰打算先在鄱江邊選擇一個距離預料礦點較近的位置,建設一個據點,然後再或出錢僱傭,或者自己派人,尋找到銅礦的露出點,最後再考慮如何開採、冶煉。這個朱安雖然沒有發現孔雀石,但他既然能夠從當地收購山貨,那對當地山區的情況自然很瞭解,對自己接下來的計劃應該很有用。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