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不配合,皇帝必須有所表示。
會試不能搞事,那就在殿試搞事。還能在殿試與六部觀政之間增加一個考試程式。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皇帝的個人喜好,你還不能讓皇帝有點個人喜好了?
有了賈璉出主意,李元頓時心情大悅,親自給賈璉送出去之後,立刻批覆內閣的條陳,下一屆鄉試全國都該規則了。
為了彰顯皇帝的公平,李元還在批覆上備註,禮部應儘快準備一批教科書,送往全國各省,並且將今年的鄉試,推遲到明年。
內閣拿到批覆之後,勉強鬆了一口氣,這一關總算是過來了。
這就是皇權從法理上佔據絕對優勢帶來的壓力!還有就是內閣一直很擔心一點,那就是恩科的事情遲遲沒有迴音。
理論上會試三年一次,加恩科意味著天下的學子們,多一次會試的機會,意味著要多取百餘名進士。
做官這種事情也是講格調的,科舉進士做官,這叫正道。在文官這邊屬於生態鏈的頂端。
很多人都是走科舉道路無望了,才會選擇別的渠道出仕做官的。
周帝國百餘年下來,冗官的情況也是有的,並且很嚴重。雜流官想拿到一個實缺,那是很難的。新科進士除非自己放棄,否則朝廷一定有安排。不用像其他的官員,需要在吏部使勁,求一個實缺。
確定了明年鄉試加入實學內容,並且比照算學規則之後,內閣後續的運作效率加快,這個真拖不得,會被天下秀才罵孃的。
過了這一關之後,下次內閣會議上,林如海搶先建議道:“微臣請開恩科!彰顯皇恩如日當頭,澤被天下。”
這話你還不能說林如海是在拍馬屁,但他卻真的是在拍馬屁了。
餘下閣臣紛紛起身附和,心情不錯的李元笑道:“既然諸卿皆此意,儘快擬個條陳上呈!”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現在是四月份,恩科能趕在年內舉行。
內閣上下也很滿意,他們算是為天下的貢生們爭取到一次恩科的機會了。儘管皇帝一直拖著,拿這個作為籌碼,逼著內閣就範。
前面內閣頒佈了明年鄉試的規則後,邸報發出去沒幾天,民間報紙還在就此事議論紛紛,不少頑固派還在報紙上反抗“暴政”,後腳跟著恩科的訊息就出來了,這一下沒人去討論“暴政”了,更多的人都在關心恩科,發現報紙上的內容裡沒有提到恩科要加入實學內容後,次日的報紙上多了一些強調,為能參加恩科以及明年春閨的貢生感到慶幸,可以有連著兩次機會,不必考實學的內容。
輿論場上吵架歸吵架,因為國家政局穩定,民間的輿論很難掀起太大的動靜。
有機會參加恩科的貢生,也沒心思發表政論,都在抓緊趕路。恩科放在十月初,這個時代的交通,遠一點接到訊息都是一個月後,還要進京趕考,免得耽誤時間。
恩科的事情有禮部去操心,內閣大臣們有的是處理不完的公務。
這不,上一次提出軍改建議的嶽齊,奏本被留中不發之後,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武官以及勳貴的壓力。
都是將領,誰不希望自己手下的軍隊裝備好一點,每年能拿到的撥款多一點。
嶽齊能坐穩閣老的位子那也是有一批將領支援的,各邊軍軍鎮的將令,各省的將令,都在盼著嶽齊能為大家謀福利。
周帝國的軍隊大概分三個部分,一個是京營,一個是各省的駐軍,一個是邊鎮的駐軍。說到待遇最差的,應該就是各省的駐軍了。
說到軍改動力最強的,自然是各路邊鎮,原因也很簡單,過去他們是最強的戰鬥力,首批軍改之後他們在軍隊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嶽齊是邊軍的出身,各路邊軍很自然的擁護他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上一次奏本被留中,嶽齊不甘心,自然要再上一次。
經過賈璉幫忙算賬之後,李元心裡有底了,給了嶽齊一個當面奏對的機會。
嶽齊還挺高興的,趕緊準備好各種說辭,爭取先在皇帝這邊透過,才好在內閣會議上正式拿出來談,透過了才好走流程。
君臣見面之後,李元主動問嶽齊:“嶽卿所奏之軍改,預計花費幾何?”
嶽齊愣住了,怎麼上來問這個,他可沒算過這筆賬,猶豫了一下嶽齊道:“微臣沒算過。”
李元也沒生氣,笑著再問:“新編的京營,基層軍官以皇家軍校畢業生為主,高階軍官也需要去軍校進修,成績合格才能領兵。試問嶽卿,如今的軍校生數量是否足夠軍改所需,舊式將領能否透過軍校的考核?”
嶽齊又愣住了,他所有的準備都沒發揮作用,主要是他主觀上認為,李元不懂軍事。再者,當初承輝帝搞京營的軍改,也是放手交給嶽齊來做。沒有問這麼多東西,經費給的充足。
嶽齊之所以被問住了,自然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京營雖然有一定戰鬥力,但長期受到勳貴把持,承輝帝有強烈的改變京營的迫切心態。
李元則不一樣,完成了京營的軍改後,能夠威脅到皇帝的力量沒了,全國性的軍改變得沒那麼迫切了。
一旦沒那麼著急了,那麼算賬的事情自然就變得重要了。
還有就是,賈璉編練新軍,那是為了開拓南洋,並且也實際上的拿下了南洋大片疆域。
嶽齊的軍改呢,目的何在?完成軍改後,有什麼明確的目標沒有?如果都沒有,那麼軍改的必要性何在呢?
都說世界是個草臺班子,實際上朝廷也差不多,如果沒有迫切的軍事壓力,朝廷為了省錢,真的沒有改變的動力。
李元也一樣,賈璉給他算了賬之後,李元甚至懷疑,嶽齊是不是盯上了內帑的那點存款,還是說太倉難得有點存銀被看上了。
同樣是軍隊,李元是見識過南洋新軍的戰鬥力和軍紀嚴明的,所以即便是要搞全面軍改,他也傾向於用賈璉來搞,不會用嶽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