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封為臨王后,謝聞舟終於有了喘息之機。
夏侯世抽出手來對付西邊的端木信,打退了烈國的好幾次進攻。
烈國雖自稱赤朝正統,可週邊國家都不承認,只以丁雲翼的王號護烈王去稱呼對方,即烈國。
至於其餘兩個國家的封號也都源於王號,分別為襄、臨。
在謝聞舟稱帝之前,擊退端木信的夏侯世曾多次提出要求,命令謝聞舟送人質到業國。
可謝聞舟並不是真心實意地臣服業國,又豈會真的把自己的子嗣送到業國?
在再三拖延下,夏侯世被氣得南征業國,結果大敗而歸,謝聞舟勢力士氣高漲。
此役中,狼狽逃竄的夏侯世的腳踝中了一箭,身體變得更為虛弱,就連上朝都要人抬著。
無奈之下,夏侯世只好讓太子監國。
謝聞舟則覺得時機成熟,開始準備稱帝一事。
若非掀起宮內世子之爭,只怕謝聞舟早已稱帝。
長子謝標允已死,為了向各派妥協,謝聞舟只得暫時將最年長的二子謝向高確定為太子。
謝向高雖為嫡子,可其母親早已去世,朝中也沒什麼勢力支援。
謝聞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利用他短暫度過世子之爭,省出精力,專注於準備稱帝。
在得知謝聞舟稱帝后,陳雲軒難得將其餘十一名隊友,以及三名派系代表召集過來開會。
參加會議的共計十五人,這十五人分別是:陳雲軒、林同曦、蘇若雪、嶽凌雲、白無咎、葉墨卿、阿秀、沙爾雅、沈星瑤、衛昭山、顧青璃,襄州代表彭子良、嶺州代表張獻暉、護盛會代表蒙狄。
“臨州的謝聞舟稱帝了,諸位如何看待此事?”陳雲軒率先開口。
林、陳、顧三人私底下已經溝透過,認為時機已到,隨時可以稱帝。
“主公,在四分天下的局勢下,已有三家稱帝,倘若我們不稱帝,恐怕無法與其餘三家形成對等身份。”林同曦提議:“因此,屬下建議主公稱帝,向世人正式宣告我軍才是天命之選!”
“屬下附議,萬衣盟已於多處發現祥瑞,更有童謠傳唱《襄侯曲》,暗示‘陳代丁興’。”白無咎附和。
沈星瑤跟著補充:“承天書院、明和書院也已查清主公世系,確認主公為盛太祖、赤高祖子孫。”
“主公,在屬下調研時,發現襄州、嶺州百姓皆對主公政策贊不絕耳,可謂深得民心。”蘇若雪同樣補充論據。
“不瞞主公,已有不少官吏上表請求主公稱帝。”葉墨卿也表達了官員的態度。
陳雲軒望向顧青璃,詢問道:“軍師以為如何?”
“正如侯國相所言,四分天下戰略已成,如今三方稱帝,祥瑞浮現,民心所向,主公更是出身盛、赤皇族,正是天命之選。”顧青璃不緊不慢地說道。
“唯有稱帝,方可招攬更多賢才,使兩州百姓更加安於生產,壯大我軍勢力。”
“請主公稱帝,以示天命!”顧青璃也給出建議。
“其餘人呢?”陳雲軒望向其他人。
彭子良立即起身,帶動其他人一同齊聲道:“請主公稱帝!”
陳雲軒瞭解了場上眾人態度,但還是裝作猶豫,回答道:“此事容我三思,暫且退下。”
當然,這都是場面話。
為了稱帝,眾人做了不少準備,其中顧青璃為了營造祥瑞,翻了不少古籍。
在陳雲軒出街巡察時,蘇若雪組織襄江郡的商戶百姓聯名請願,懇求陳雲軒稱帝,署名者達數萬人。
但陳雲軒拒絕了,對眾人的好意表示感激,此為一讓。
然而這並不是結束,百官聯名上表,強調陳雲軒稱帝乃天下之福,但陳雲軒依舊拒絕,此為二讓。
接著承天書院、明和書院掌門派使者到來,向陳雲軒傳達“天意”。
他們從天象中發現襄州天子氣極為旺盛,認為陳雲軒才是天命所歸。
陳雲軒再度謙讓,此為三讓。
在這三讓過後,林同曦等人再次於朝堂上請求陳雲軒稱帝。
陳雲軒無奈,最終接受眾人請求,祭天告廟。
在各項禮儀行完後,陳雲軒站上高臺宣讀祭文。
“……臣定襄侯陳雲軒昭告皇天后土,天地神祇,神州百姓,歷代聖君,二朝先祖……”
“……今赤末亂世,群雄割據,賊寇橫生,社稷動盪,百姓悲鳴……”
“……臣生於戰火,南遷於襄州,為承天書院所養……”
“幸得天下賢士輔佐,臣得以起於累土……斬邪誅佞,除暴安良……遂統合襄、嶺二州……”
“因天下屢無共主,臣為眾人所推,願承天之基,即帝位,以治萬民。”
“今改元乾興,國號大襄!”
唸完後,林同曦帶領眾人行禮,齊聲道:“臣等拜見陛下!”
陳雲軒讓眾人平身,隨後帶領文武百官再度行禮。
舉行完開國典禮後,陳雲軒等人回到都城。
重臣皆站在高臺上,擁護陳雲軒的臣子、將士、商戶、百姓則是將高臺團團圍住。
林同曦站到前面,當眾宣讀第一份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改元乾興,立國號大襄……”
“改襄江郡為江都,立江都為國都……”
“冊封沈星瑤為皇后,立陳玄睿為太子……”
“林同曦等人輔佐有功,封官拜爵如下……”
“封林同曦為興國公,任太師,錄尚書事,假節鉞,享九錫殊禮。”
“封林同曦之妻蘇若雪為興國公夫人。”
“封彭子良為江國公,任太傅,假節。”
“封張獻暉為穗國公,任大司空,假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