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曦兄弟!你這算什麼上策!”甘興帆不忿道。
林同曦見到甘興帆生氣,自己確實不急,繼續說道:“甘將軍別急,那就再聽我講講吓策唄?”
“快講!別賣關子!”甘興帆連喝幾杯水,試圖給自己下火。
所謂下策,就是加快流民的流通速度。
這與丁南景的構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打算將流民分散到襄州四處。
只不過按照尋常速度,只怕還沒分散好,流民就因為吃的在襄江郡的轄區內打起來了。
要想不打起來很簡單,糧食夠吃就好。
把多餘的人轉移到其他地方,自然就沒有這個煩惱。
而轉移需要速度,靠流民兩條腿走,只怕還沒走到就要鬧變扭了。
為此,就需要藉助工具。
比如……水軍的船!
“……這主意的確不錯,可軍隊調動之事太過敏感,必須上報丁南景大人。”
“時間一去一回,再加上水軍調動時間,怕是為時已晚。”
“再加上……毛德輝將軍一直與文將軍不合,怕是會從中作梗。”
“再說說中策吧。”
甘興帆無奈地嘆了口氣,其實他後來也提出了這個計策,只可惜文將軍勢單力薄,無法對抗襄州士族這麼個龐然大物。
只有一部分水軍聽從文將軍,大頭還是在以毛德輝為首的襄州士族控制範圍內。
即便丁南景同意,襄州士族不點頭,那還是涼涼。
更何況東邊的謝聞舟最近屢屢挑起戰火,水軍還得留著應付他們。
林同曦也知道這個計策沒多大希望,要有希望,丁南景早就安排好了,還用得著等他提?
兵者,詭道也。
這是林同曦在某部著名兵書上看過的一句話,要想破局,必須出奇制勝。
但出奇制勝也必須遵循一些原理,不然就光有“奇”沒有“勝”。
破局的原理很簡單,把敵人的力量搞得少少的,把自家的力量搞得多多的。
林同曦之所以提出上策,便是看準了甘興帆的個性。
在上策和中策之間,他會傾向於選擇中策。
“好,那我便說了。”林同曦說完二策,已是口乾舌燥,喝了好幾口水,而甘興帆也不厭其煩地倒著。
這中策與上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分化對方的力量。
只不過略顯激進,近似於養蠱。
即讓其他鄉拒絕接納流民,將流民全都引導到青石村所在的合谷鄉作為中轉站。
然後其他地方的糧食集中供應給合谷鄉,其他人手也集中到這條線路來。
一句話就能概括其核心思想:集中力量辦大事。
有了這,便能將自己的力量搞得多多的。
“……林同曦,你沒說錯吧?青石村可在合谷鄉里,你跟他們有仇?”甘興帆質疑起這個計劃的合理性。
林同曦搖搖頭,對此作出否決:“當然不是,青石村對我有救命之恩,我當然不會恩將仇報。”
“這麼多人聚在合谷鄉,你就不怕流民鬧事,然後死一堆人?”甘興帆反問道。
“這個嘛……就得看將軍願不願意幫他們了。”林同曦託著下巴,望著甘興帆。
甘興帆一臉疑惑,問道:“你想我怎麼幫?”
林同曦指向地圖上的會古山,而後說出了自己的目的:“干將軍,可允許合谷鄉的父老鄉親轉移到會古山?只留下年輕男子在鄉里。”
自虎嘯寨被剿滅之後,會古山便交由光陽縣進行管轄,定期派人駐守在那,以防山賊佔據。
“好說……我跟霍縣令說一聲便是。只是如此一來,照顧流民的人手便少了,到時候人手不足怎麼辦?”甘興帆繼續提問。
面對對方的疑問,林同曦早有準備,鎮定地回答著:“不怕,甘將軍應該沒忘記上策吧?”
“只要有利益,流民中也有一些可以拉攏過來的人,這利益便是糧食。”
甘興帆聽完,拍了拍大腿,大聲叫了一聲“好”。
“不過……這還是其次……我們還需要一股力量協助……比如……”林同曦說著說著,又喝著水,賣著關子。
“比如什麼?甘興帆不耐煩地問道。
林同曦喝了一口水,隨後回應對方的詢問。
“比如……承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