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講究仁孝,楊敞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居然如此大逆不道。
金日磾殺子為何能被史書記下來,但卻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除了他匈奴人的身份外。
最重要的,還是漢朝的仁孝之道,孩子不孝,不仁、不懂君臣之禮,作為父親的皆可殺之,甚至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以楊惲今日所作所為。
楊敞就算殺了他,也是名正言順。
朝廷要是知道了,不僅不能懲罰,甚至還要嘉獎!
這才是漢朝。
可楊惲為何會這樣?
回過頭想想,不還是因為楊敞膽小怕事的性格麼?所以他是不可能殺子的!
於是。
只能回過頭惡狠狠地瞪了一眼自己的妻子司馬英,說道:“你慣出來的好兒子,來人,給我把這逆子關起來,不給他飯吃。什麼時候反省了,再放他出來。”
說完這句話。
楊敞像個洩了氣的皮球,回到屋內,把自己反鎖起來,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不管誰叫他也不理會。
確實是氣到了。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楊敞的家事,誰也管不了。
本想就這麼躺著算逑,可沒成想,第二日,宮裡就下達了詔令,要求他前去督察長安城內考生的選拔。
報名參與科舉考核的人很多,由於年齡限制很寬鬆,導致參與的人員水平參差不平。
所以必須要進行初步的篩選,將那些湊熱鬧的人全部摘出去。
至於宮殿中下達的詔令。
別人不清楚。
身為霍光下屬官員的楊敞,還能不清楚?
劉弗陵皇帝太小,朝中根本沒有發號施令的權力,一切都由霍光來執行。
就算用屁股想也能想到。
這詔令,就是霍光下達的,給他楊敞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
當接到詔令後。
楊敞整個人瞬間感到神清氣爽,精神都不一樣。為啥,因為這詔令下達,表示霍光還沒有拋棄他。
如果霍光不想再用楊敞了。
完全可以一張詔令直接將他調到偏遠州郡嘛!
最重要的是。
昨日霍光還說,是有推薦他日後做丞相的想法。如今,好好表現,說不得,霍光就真要推薦他做丞相了。
換做以前漢武帝劉徹時期,做丞相是一份危險的活。
可現在已經是劉弗陵了。
霍光當政,說實話,只要不是蓄意謀反,當丞相還真沒點危險。
畢竟!
自己可是霍光的屬官啊,當了丞相,那不也得自己人。
楊敞接到詔令後,歡快的就要出門。
這時候,司馬英攔住了他,說道:“夫君,你已經餓了惲兒一天一夜了,該送點東西讓惲兒吃了吧!”
然而。
楊惲卻是從司馬英身邊繞開,直接說道:“繼續餓著,讓那逆子知道誰是爹!”
說完,便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府上。
而長安城內。
科舉初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由於報名人數過多,所有用來開辦學舍的房屋全部被徵用,用以作為考場。
監管考試的人員,倒是沒幾個朝堂上的大官,大部分都是御史府、丞相府上的屬官。
他們是屬官,算官,但不能算是朝廷的。
丞相在漢朝算得上是二皇帝,屬官也多,御史大夫是專門對抗丞相的,府上屬官也多,同理,作為三公之一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府上也有不少屬官。
譬如楊敞,就是霍光的屬官之一。
此時。
三公屬官,聯合一些吏史,便開始了第一輪科舉考試。
第一輪考試,考生說考的是儒學,但霍光給他們的卷子起名為語文,其中包括先秦、周朝、乃至於漢初至漢武帝駕崩時期各種文學。
譬如詩經、周易、春秋、禮等等一些著作。
也有儒家公羊派等內容。
一些深諳此道的學子們,考完後各個神情激動,覺得自己這次科舉手拿把掐了。
可第一輪考完,第二輪考完。
他們就懵了。
這九章算術怎麼也考?九章算術也就罷了,三角函式是啥?沒聽說過啊!
不諳算術的考生們,在這張卷子上,惟一看懂的,只有卷名二字,數學。
後面幾輪考試。
那更離譜了。
考生們看考題,猶如看天文一樣。
卷名——化學。
卷名——物理。
卷名——生物。
待整個初試結束,長安城各大小酒館裡面擠滿了義憤填膺的王公貴族的家族子弟們。
他們一個個義憤填膺的原因,只是因為看不懂卷子。
什麼氧離子、氫氧根,什麼雜交實驗、顯性隱性基因甲甲乙乙丙丙,什麼直流電、交流電,什麼實數、虛數、虛部的!
在這些人眼中看來。
完全是扯淡玩意!
這是科舉啊?
這是為朝廷選拔官員啊?
他們不信。
但可惜的是,他們做不來,不代表所有人都做不來。而且,還有一批人會做。
沒錯。
就是霍光曾經開辦學堂裡,教過的那些人。
學堂在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因為巫蠱之禍牽連,早就關閉了,那些學子們也不得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了。
含辛茹苦學的那些宛如外星球的知識,一下子成了廢料。
只是。
誰又能料想到。
漢武帝駕崩後,霍光大權在握!
權力!
才是一切。
一手開闢的科舉制,直接將那些他們從來未曾聽聞過的知識,表露出來。
霍光都不需要強制別人去學習。
因為科舉,因為能做官。
漢朝的子民對於從官從政,那是流露在骨子裡的基因。
科舉考什麼?
他們自然就會學什麼。
晚清八股,是教人迂腐。目的只是困住底層人,讓他們鑽研無用的東西,從而不會造反。
這是滿人的做法。
霍光自然不會這麼做。
他要用科舉,激勵更多的學子,去學知識,能改變世界的知識。
兩者之間,手段相同。
但區別可太大了。
而對於外界的議論,霍光可懶得去管,好壞自有後人評說。
霍光就在這批改著各考生的卷子,他將答案分發給各個批閱的審官,這些審官,倒不是從事三公府上的屬官了,而是朝廷上真正的官員,三公九卿盡數在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