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軍政委好像看出他心裡咋想的了,冷笑著說:“咋的,不服氣啊?不服氣就罵出來,再不服氣就幹一仗!我們戰士可都等著呢!”
日軍特使咬著牙:“不敢,大校閣下,帝國軍隊現在是為了大局才一讓再讓,希望你們也能顧全大局,別這麼步步緊逼,留點緩衝空間,對咱雙方都好。”
華軍政委一點兒不示弱:“緩衝空間?你小子別忘了,你腳下踩的是我們國家的地!你們是侵略者!我們現在沒把你們全滅了,就已經夠寬宏大量了!再敢嘰嘰歪歪,直接開打!”
日軍特使攥緊了拳頭,最後又不得不鬆開,轉身走了。
……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
東久邇宮稔彥王大將正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算盤,裕仁實際上已經聽了他勸,慢慢轉移戰略重心了。
這會兒,華中派遣軍都撤到南方軍的作戰區域裡了,把鋒芒全收起來了,不跟衛寧起衝突,儲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沒像關東軍那樣被華軍全殲。
雖說這麼一來,日軍在華夏丟了不少佔領區,可在東久邇宮稔彥王大將的戰略佈局裡,這就是些小損失。
——在東久邇宮稔彥王眼裡,華夏早就是塊雞肋了,吃著沒味兒,扔了又可惜。
德國佔了法國後,完整拿到了法國的重工業,從法國源源不斷弄到各種工業財富和軍工輸送,在兩線甚至三線同時發動大戰都沒問題,賺得盆滿缽滿。
可跟德國比,日軍佔華夏,費效比可高多了。
華夏就是個落後的農業國,根本沒重工業基礎,所以日軍就算以前佔了華夏沿海最富饒的地方,也沒法從中國得到剪刀差收益。
而且日軍佔了華夏大片土地後,東北抗聯、華北八路軍、華南新四軍這些敵後抗日武裝,把日軍攪得不得安寧,得花天文數字的軍事資源去打治安戰,成本又提高了。
這麼一來,日軍從華夏能得到的收益就更少了。
更何況,自徐州會戰以來,老天爺好像就不讓日本消停,從石頭縫裡蹦出了衛寧這麼個猛人。
這傢伙短短几年就把天地攪得變了樣,從華中派遣軍一路打到華北方面軍,幾十萬日軍在他面前都黯淡無光,
從沒在衛寧手上佔過便宜,大小几百場戰鬥下來,日軍損失慘重。
那些日本名將,像松井石根、畑俊六、土肥原賢二、岡村寧次、梅津美治郎,也都一個接一個被打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要麼被斬首,要麼剖腹謝罪,要麼被俘虜,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在這麼個收益低得可憐的戰場上,跟一個這麼可怕的對手死磕,咋看都是蠢決策。
東久邇宮稔彥王覺得,不如壯士斷腕,離開這個慢慢失血的泥潭。
日軍大本營。
東久邇宮稔彥王正趴在地圖上,一筆一筆地勾畫著進攻路線,那眼神就跟餓狼盯上獵物似的,透著對權力和野心的瘋狂。
他嘴裡嘟囔著,聲音小得只有自己能聽見。
“現在帝國這些掌權的,太貪心了,這可不行,不行……”
“帝國只能在中美這兩個裡頭選一個當對手,只能選一個,可不能讓這些貪心不足的傢伙,把帝國往萬劫不復的火坑裡推……”
“川上健太說得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地盾公司那戰略規劃靠譜……”
——川上健太代表地盾公司,之前給他做過詳細分析,把工業產能、儲備資源、運輸里程、人員儲備這些資料全翻出來比對了個遍,最後得出了個科學結論。
就日本現在這點實力,想在東方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同時打贏兩個強敵,那就是白日做夢,只能挑一個當主要對手,一門心思去攻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