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即將完本,在此鄭重宣告——衛寧不是一個人,是為華夏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所有英雄的聚合體,是華夏民族不屈的信念!)
二戰這場戰爭,特別的慘烈。
亞洲各國人民在這場戰爭裡付出了慘得不能再慘的代價。
好幾千萬人就這麼沒了,東北亞到東南亞都被戰火給禍害了個遍。
不過從1944年開始,亞洲的戰爭就徹底結束了。
一個地盤老大的政治實體正以勢不可擋的架勢崛起。
這個大塊頭涵蓋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後肯定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市場,更有著現在全球數一數二的頂尖軍隊。
它一出現,就像一條東方巨龍在咆哮,震得全世界都聽見了。
隨著1949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成立,各項政策隨之而出。
一是要保障農民和工人的利益,二是要停止土地兼併這個封建客觀規律。
土地改革運動正當時,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土地改革席捲全國每一寸土地,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廣大農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熱情高漲。
這工作推進得很快,華北地區早就解放了,已經全面推行這個制度。
有經驗的土改小組紛紛往南進發,在廣袤的南方大地上推行這個制度。
在華南地區,農民們還能得到更多驚喜。
——衛寧表示全國人民不僅要吃飽,還得吃好,頓頓得有肉。
老百姓們都懵了,戰亂年代能吃飽就不錯了,地主都得琢磨吃飯的事兒,能吃上白麵饃饃都算頂天的享受了,老百姓吃糠咽菜那是常事兒。
哪個政權能讓老百姓安安心心過日子,吃上一頓飽飯,哪個政權就能贏得這些質樸人民的心。
吃好?吃上肉?
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可衛寧覺得吃肉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大洋彼岸的美國人能頓頓吃上肉,咱國人憑啥不行?
肉類能提供蛋白質,蛋白質才能讓人肌肉增長,身強體壯。
所以在衛寧看來,每個人都得吃上肉!
那肉從哪兒來呢?
肉類來自家畜。
家畜得吃飼料。
飼料來自餘糧。
餘糧得從口糧裡分出來。
人要是連口糧都吃不飽,哪還有餘糧加工成飼料喂畜生。
得提高糧食產量,才能有肉吃。
提高糧食產量需要化肥農藥,化肥農藥得從化學工業裡生產。
化工行業得靠工業基礎當生產線,還得靠石油當原材料。
衛寧早就未雨綢繆,把一邊打仗一邊建設發揮到了極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