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跟許良正面對上了,名聲恐將不保。
女帝蕭綽心下大定,靠坐椅背,嘴角噙笑。
出兵韓國的理由是許良找的,他親自下場,穩了!
許良起身,“其一,馮大人方才說韓國與大乾素來交好,此話不對。
武隆十一年、豐祥四年,彼時我大乾勢弱,遭列國排擠,韓國與魏國勾連,進犯我大乾邊境。
大乾的宛梁城也被韓國無恥佔據,後經武帝、文帝兩代明主先後兩次大戰,這才站穩腳跟……”
此言一出,在場群臣嘴角抽動,忍不住看向許良。
大乾跟韓國為數不多的戰爭也就這兩場了。
但實情是武隆十一年的那場大戰是大乾挑起來的,豐祥三年大乾跟魏國交戰吃了虧,轉身攻韓找補回來。
經許良這麼一說,大乾頓時就成了弱勢、委屈的一方!
馮源聽到許良如此說,不由皺眉:“你這是顛倒黑白!”
“顛倒黑白?”許良冷哼,“吳大人編纂的《乾史》、《晉屍》寫得分明,馮大人難道不看的嗎?
還是說馮大人在質疑吳大人?”
大學士吳明聞言,面色立馬不善。
做學問的別的都可以忍,獨獨不能接受旁人對他治學、研史的質疑!
再說了,編史料這種事自然是誰編的就向著誰的。
他吳明堂堂大乾人,難不成編史料說大乾無端生事,舉不義之兵?
必須不能夠啊!
許良呵呵一笑,“其二,剛才胡將軍已經說了,韓國不是什麼好東西。
他們的壞,是隨根的!”
“昔年未有三晉時,古晉國動盪不休,我大乾穆王助晉襄王回國登基,約定事成之後割河西之地的城池給大乾。
晉襄王登基之後本想履行諾言,卻被韓智子挑唆,背信棄義,壞了乾、晉百年之好!
後晉國大旱,又是我大乾順河水而下,運糧賤賣,以救晉國百姓,是為白帆之義……
可後來呢?
大乾次年大旱,晉國豐收,晉襄王再次聽了韓智子的話,拒絕相助大乾。
韓智子無恥小人,讓我大乾平白失了城池,死了無辜百姓!”
“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韓智子無恥小人,其後代更是無恥,竟以家臣之身,篡主奪位。
此等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我大乾作為苦主,出兵伐韓,有何不可?”
說到這裡,許良躬身朝向蕭綽,“微臣斗膽懇請陛下發兵攻韓!
上為蒼生大義,好教世人知道王道天命,烈日昭昭。
中為警示世人,為人、處事、治國當持正道,守信譽。
下為報我大乾穆王之仇,也為古晉討回公道,讓世人知道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這套說辭赫然是他先前用來說服蕭綽的,此時被他再次拿來用,效果自是非同凡響。
群臣議論紛紛。
“不錯,我大乾穆王的確有過白帆之義,晉襄王也的確言而無信!”
“因晉襄王出爾反爾,我大乾先後五代明君都要拿回河西之地,前後死了二十多萬的將士,韓智子是罪魁禍首!”
“韓國也是小人之國!”
“出兵伐韓,我大乾佔據道義!”
“……”
群情瞬間激憤起來。
不少原本反對伐韓的大臣開始動搖。
既為大勢,也為心底的那份大義。
言而無信,以下犯上,無德無義……
這樣的“小人國”,討伐起來不用有任何心理負擔!
不少人看向許良。
誰也沒想到,長安城裡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居然是如此一個忠君為國的偉男子!
為了替大乾祖上祖上報仇,他竟把兩百多年前的舊賬都翻出來了!
馮源更是目光驟縮。
他心生一股不妙之感。
難不成換國計真是許良想出來的?
不然他何以說出如此慷慨激昂、蠱惑人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