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上立馬就有冀北的觀眾回覆。
“涼城我知道,我去過就在我家旁邊”
“周源還來過涼城?”
“之前寫過一首成都,現在來一首涼城?下一首是不是京城?”
“也可能是滬城,更可能是杭城~”
“泉城必須有資格”
“山城表示不服”
……
彈幕開始了地域攻訐,周源已經準備開始演唱。
任然原版的歌曲,一開始是把副歌提前,唱了一段副歌后,才開始唱主歌。
周源唱現場,並沒有這樣編排。
前奏過了一陣後,直接進了主歌。
“蘇州河畔你牽我走過,
外灘的夕陽已在記憶中斑駁,
故事變沉默,被歲月淹沒,
思念如我,歷盡漂泊,
站在雨中目送你穿過那渡口,
離岸的船舶漂走遠去的輪廓,
惆悵惹燈火,往事漸落寞,
煙波起落,被遺忘的是我~”
包括後臺看同頻轉播的歌手們也沒想到,周源用“涼城”做題,唱的卻是滬城的事情。
直播間有彈幕就開罵了。
“你滬城的事,你改個名不行麼,非叫涼城”
“本涼城人表示期待了個寂寞”
“在現場的,投票給這首歌我把ID記下來,挨個去你們賬號罵人”
“騙子,周源就是個騙子”
“源哥也沒說是給涼城寫的歌吧”
“其實,主要這歌太流行了一點,甚至唱法有點網紅”
“周源江郎才盡了?”
“估計是折騰下一期的主題賽,應付了吧?”
在彈幕罵罵咧咧中。
周源唱到了副歌部分。
“當海風吹涼霓虹,回首你無影蹤,轉眼舊盟已成空~
賞夜色千家朦朧,風花雪月如夢,提醒我也曾愛過~
任眼淚劃傷面容,飄浮在情海中,橫渡春夏與秋冬~
這城市車水馬龍,我心事有誰懂,回憶讓人更心痛,為什麼~”
《涼城》這首歌的副歌很有記憶點,整體非常工整,用重複的節奏語調加強了記憶,讓人聽一遍就對旋律有所印象。
剛剛吵吵鬧鬧的彈幕,在副歌出來時,安靜了一會兒。
間奏期間,又開始吵鬧。
《涼城》第二段副歌與第一段,除了歌詞不一樣,基本沒什麼不同。
甚至,都沒有層次上的區分。
這跟《唱歌的少年》還不同,那首歌每一層都有一層的情緒遞進。
同樣是兩星歌曲,作品的難度也不同。
自然流行性上也不同。
《涼城》是那種可以單曲迴圈很久的歌曲,旋律抓耳,是典型的流行音樂。
這歌沒有多大的難度。
周源唱起來也輕鬆,不能老挑戰難度。
下週那首歌,可是他唱過所有歌曲中的難度天花板。
唱跳歌曲跟那歌比起來,都是小兒科。
絕對堪比胡彥斌的《月光》,只是難度不是一個方向的。
《月光》的難度在於六個字轉了十幾個音,而那首歌,則是唱腔唱法難,歌詞也多。
一曲唱完。
周源鞠躬謝幕下臺。
回到休息間,周源的助理過來給周源說了一下網上的情況。
“老闆,都對你用涼城卻寫的不是涼城的事,覺得憤怒,覺得被你欺騙了。可以在暢聊環節解釋一下歌名什麼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