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處的一處灌木中,趙東望著恢復了平靜的明軍大營。
揮揮手,示意騎兵馬隊繼續退。
出擊前還有六七十人的騎兵馬隊,現在只剩下了五十八騎。
剩下的全部陷在了明軍營壘中,自然沒有幸存的道理。
……
第二日,明軍拔營,繼續青岡山殺去。
行至半路,趙東便率軍襲擊了明軍後翼和側翼三次。
每次能夠給明軍造成的殺傷都極其有限,死傷不過寥寥,但一次次的襲擾,卻是使得明軍十分疲敝,行軍速度明顯的放緩了下來。
代州知府安茂同暴怒不已,命令明軍反擊,但是隻有兩條腿的步兵,哪裡能夠追得上昭武軍的騎兵。
……
明軍不斷的被襲擾,一路上非常的疲憊,直到下午十分,才來到青岡山要塞下。
此時的明軍已經非常疲憊了,在青岡山腳下草草紮營,連試探青岡山要塞的動作都沒有。
劉易看著青岡山腳下那綿延一大片的明軍營寨,臉上滿是忌憚。
五千大軍,即使都是衛所兵,也是不容小覷的。
尤其是,劉易已經接到了線報,明軍此戰是攜帶了火炮來的。
這就更使得劉易為之憂慮了!
不過,讓劉易稍微放鬆的是,青岡山山寨是用水泥為材料修築的。
即使是用的水泥是土法水泥,質量算不上太好,明軍想要憑藉實心彈轟塌城牆,也是痴人說夢。
不過,想到明軍的火炮,劉易就想到了登萊新軍。
如果他記憶沒錯,明朝的重炮兵部隊登萊新軍,是在去年反叛的,好像是在今年冬天戰敗,然後渡海逃往遼東,投降了建奴。
皇太極為之大喜,親自出城三十里相迎,因為明朝的登萊叛軍給滿清帶去了他們急缺的火炮,以及火炮鑄造技術。
在此之後,明軍在火炮上的優勢徹底消失,再也沒能夠在戰場上壓制住清軍,反而是被清軍壓制!
明軍對清軍,徹底全面落在了下風。
劉易記得,也差不多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明廷發關寧鐵騎入關平定登萊叛軍。
史書記載,朝廷命馬雲程,高起潛監軍,發關外夷漢官丁也就是關寧鐵騎四千、關內騎兵一千,統以鎮臣金國奇。
其分領副參遊都司,則靳國臣、祖大弼、張韜即海參代也,楊國柱、陳可立、金良棟、董克勤、王憲、祖寛及立功總兵吳襄、督糧通判李茂根等,陳副使新甲倡義捐助,多方借給,以襄其行。
崇禎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關寧軍抵達德州,八月十日,關寧軍進逼山東濰縣,總兵金國奇見謝三賓等各路大員雲集昌邑,乃“以五鼓拔營,即日皆至昌邑”。
關寧大軍的來到令叛軍出現恐慌,參將張汝行擒獲叛軍士卒張逢秋,他雲:“聞關寧兵到,賊望風膽寒矣”,關寧軍於昌邑誓師,約定三路進軍。
“中路以關寧總兵金國奇等夷漢丁為前鋒,川營總兵鄧玘步兵繼之,共一萬二千人,從灰本進。
南路以昌平總兵陳洪範義勇總兵劉澤清、密雲鎮總兵方登元馬步兵六千,從平度進。
北路以參將王之富、王武緯等三千人,從海廟進,諸軍進至萊州城外沙河,同叛軍展開大會戰:
孔有德率三千騎來迎,(祖)寬以五百人赴之。未至一里,見眾寡不敵,急引退。遇靳國臣。
曰:“賊勢大,當暫退。”
國臣曰:“若一退步,則吾輩霽粉矣。”
拔刀驅兵,大呼直上,部卒奮勇直前,竟衝賊營。箭如雨,賊不能支。遂潰北,直抵城下。
孔兵在萊州城下遭到重大挫敗,不得不連夜放棄萊州城,回守登萊。關寧軍乘勝前進,連克萊州、招遠、新城,直逼黃縣。
八月二十日,雙方又在白馬大戰一場,孔有德叛軍盡銳而出,關寧軍一度陷入叛軍埋伏,但總監高起潛急令前鋒祖大樂回師解圍,陳洪範、劉澤清部騎兵又適時趕到,內外夾擊,叛軍又一次大敗,龜縮在登州城內不出。
登州城為明軍經營多年,城高池深。
非但如此,登萊巡撫孫元化在此編練登萊新軍,帶來多門佛朗機人制造的紅衣大炮,甚至是還在登州設立鑄炮廠,鑄造了數十門大小炮,直接強攻必然損失甚大。
明軍各部皆不願承受傷亡,畏縮不前,不願先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