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大電影節其實是有明確的口味傾向的。
或許受自身城市發展經歷的影響,柏林電影節向來對具有一定政治傾向的電影情有獨鍾。
而威尼斯電影節則更加青睞那些藝術性極強,尋常觀眾看了會一頭霧水的先鋒電影。
至於戛納,他的包容性更強,從不抗拒好萊塢的電影人來戛納參展,而且並不是單純鍾情於文藝片,許多具備藝術性的商業片同樣能在戛納獲得不錯的成績。
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七歲的單車》這種透過小人物的人生際遇批判時代侷限性的路子顯然搔到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以及觀眾的癢處。
故而,他們得到了影評人的認可和掌聲。
當天凌晨,柏林場刊給《十七歲的單車》打出了2.9分的現場評分,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23部電影裡,排名第四。
這個排名讓王曉帥莫名興奮。
似乎是為了表現自身的專業和高冷,三大電影節的評委們時常有跟場刊“對著幹”的情況發生。
很多場刊評分超高,被人認定是奪冠大熱門的影片,最後往往只能拿到幾個安慰獎。
從這個角度來看,拿個第四這種不算突出又能稱的上名列前茅的成績,似乎也預示著他們此番的柏林之行能獲得一個還算不錯的成績。
…………
《十七歲的單車》的展映時間非常靠後,因此上映後沒兩天就迎來了閉幕式開始的日子。
閉幕式明顯比開幕式要更熱鬧一些,整個電影宮燈火通明,前來湊熱鬧的電影愛好者和世界各大媒體的新聞記者幾乎將紅毯以外的區域堵的水洩不通。
這一次,想象中那種閃光燈閃個不停的情況真實發生了。
雖說大多數記者的目光仍舊集中在那些歐美的電影大咖身上,但在面對《十七歲的單車》這種在場刊中拿了高分的劇組時,記者們還是給予了這群自遙遠東方而來的電影人們一定的尊重。
程瑜被閃光燈閃的兩眼發花,卻強忍著沒有露怯。
和他一比崔鄰就遜色多了,這貨被現場的陣仗嚇得腿肚子都在發抖,全靠程瑜拽著才沒丟臉的癱到地上。
臨近入場的時候,程瑜聽到邊上傳來了一聲喊:
“嘿,jian!”
口音有些古怪,但程瑜還是聽懂了,這喊的是他在電影中的名字。
他於是回頭衝這位影迷笑著招了招手。
咔嚓~
邊上的一位記者似乎是覺得這個畫面還不錯,當即按動快門使得程瑜的這次“回眸一笑”被定格了下來。
進場落座後不久,電影宮內的燈光一黯,場內也隨之安靜了下來。
主持人緩步上臺,沒有像程瑜記憶中看過的那些電影節開場一樣各種講段子說笑話,就那麼幹巴巴的宣佈了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
緊跟著是評審團全體成員亮相。
這群人中有一張頭髮斑白,面容和藹的華人面孔。
這位名叫謝飛,1993年憑藉電影《香魂女》和李桉的《喜宴》並列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熊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