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沙漏:困在元末當霸王

第2章 天格其誠?不成!

陝西行省公衙內。

幾位長貳主官正眉頭緊鎖合議政事。

行省參政董守簡顯得很憂慮:“平章大人,河南災民之事已刻不容緩,據理問所察塔兒彙報,因飢餓和械鬥,已致八百餘丁死亡。百里渭河,野狗當道,有礙觀瞻吶!”

行省平章月魯帖木兒聽了沉吟不語。

參政禿禿亦語氣沉重接上話:“關中豪民趁此亂象,收留災民為驅丁充役。如此一來,本鄉佃農生計將變得越發困難。災民與佃農已是水火不容,再不緩解矛盾,怕要出大事。”

若是零星的逃丁,幾位主官何至於愁成這般模樣。

可是這幾年來,河南災民逃難關中粗略估算怕有萬餘人。那麼多災民一股腦湧入,對關中平原的衝擊可想而知。

脫脫此次重回中書省,勢必力推新政。陝西目前的狀況,絕對不是中書省希望看到的樣子。

月魯帖木兒長嘆一聲,開口說道:“成宗初,行省右丞忽魯火孫償言,擅發之罪,吾獨任之。今本官欲效仿,開官廩之糧,救濟河南災民。”

月魯帖木兒看來是準備獨自承擔不奏請朝廷,擅發奉元城千斯倉糧救災了。

董守簡聽了應道:“平章大人,賑災是必然。不過下官倒有一議,或可避免擅發之罪。”

月魯帖木兒眼神一亮,投來期待的眼神。董守簡素有謀略,他提出來的,必然是穩妥之計。

董守簡說道:“文宗初年,關陝連歲大旱,父子相食,死徙者十之八九。時任平章呂天謀和國王乃蠻臺採用富民入慄補官之法,迅速籌得糧食,甚至慄滿於倉,露積關下……”

禿禿聽聞董守簡之言,大笑道:“虧你能想起這事,如此一來既無需輸官糧,又能解燃眉之急,果然是好計啊!”

月魯帖木兒聽了卻不由皺眉。

董守簡所說入慄補官之法,他不是沒考慮過。此法確實能快速解決河南災民的燃眉之困,卻也遺患無窮。

當年陝西行省以慄補官,雖大大緩解了關中平原的災情。只是這些靠補慄入仕的官吏,一味惦記著撈取好處,違法亂紀之事層出不窮,呂天謀和乃蠻臺費了好大的勁才消化掉他們。

月魯帖木兒還是有些猶豫,可是除此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正月十五上元節,陝西行省、西御史臺、奉元路總管府聯合在城南寰丘發起一場浩大的施粥會。

散佈在渭河兩岸的上萬名河南災民,聽聞訊息都蜂湧而來。一時間寰丘邊人頭攢動,喧聲四起。

陝西行省為此做了充分準備,召集奉元路五州十一縣的衙差、巡檢、打捕兵千餘人維持秩序,在城南開設了上百個粥棚。

陝西行省現任、致仕官員,以及鄉紳耆老們齊聚寰丘。

由關中巨室捐贈的慄麥堆積在寰丘之上,碼成了山。

寰丘作為唐漢帝王祭天之壇,如今已廢置,荒蕪成了大土墩子,不過用來賑濟災民倒是寓意深刻。

奉元路總管尹志平祖上是河南人,他站在寰丘前,望著眼前衣不蔽體、容貌憔悴的河南老鄉,顯得很是動容。

“河南父老鄉親們,你們的處境陝西行省、西御史臺感同身受,今日召開施粥會,為的正是蒼生大眾計……陝西從來不缺急公好義之士,今發動關中所有父母官、鄉紳賢良,籌得糧食一萬石。”

尹志平長篇累牘煽情之後,高聲報出一萬石的捐贈額,同時環視四周。

可是災民們直接忽視了他,眼神都直勾勾的盯著蒸汽騰騰的粥棚。

尹志平嘆息,心知此刻再多言語也抵不過一碗救命熱粥,是以拉高門調宣佈:“天格其誠,民被其澤,賑粥開始!”

尹志平一聲令下,上百粥棚同時啟動,災民們如同惡狼撲食般湧向粥棚,維持秩序的官兵紛紛舉起環刀、水火棍,高聲叫罵恫嚇,才生生止住了混亂。

尹志平又嘆了口氣,轉頭對行省都事劉盛說道:“念。”

劉盛清了清嗓門,攤開手裡的紅綾綢卷軸高聲念道:“奉元路張德勳捐糧一千石,補長安縣丞,即刻上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