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有水井,打水就用這個桶打,到時候把繩子捏緊了,這桶要是掉進井裡可不好撈。”
眾人點頭應好。
趙宏兵轉頭把其他人都吆喝了出來:
“兩邊屋裡都有廚房,但是鍋只有兩口。要我說啊!不如就把鍋架女知青這邊,大家合理分工!女知青做飯順帶幫幫男知青,男知青就把劈柴、打水的活兒攬了。”
“兩口鍋一邊一口不行嗎?我們往女知青那邊跑,或者女知青往我們那邊跑,都不合適……”
有男知青尷尬道。
“都是一個大家庭的子女,有什麼不合適?再說了,這麼多人,都互相幫襯、互相監督!哪來那麼多的事兒?”
趙宏兵一瞪眼,又道:
“鄉里的灶臺跟城裡的不一樣,一個灶臺架兩口鍋,你難道前頭架鍋做飯,後面空著冒火?”
話都這麼說了,眾人便不好再反駁。
趙宏兵雖然脾氣不好,但人還算細心,鍋跟灶臺之間有縫隙,他特地又在縫隙處抹了黃泥。
“口糧就二十斤,是隊裡先出的,之後公社送來口糧,要把這二十斤扣除了再分給大家。”
知青下鄉,第一個月的口糧是國家補助的,按照成人口糧補助,之後則是按照工分從生產隊裡劃。
大家點點頭沒有意見。
趙宏兵往外走時,又道:
“桶裡有兩盞煤油燈,一邊屋一盞,火柴只有一盒,就放女知青這邊吧,她們做飯要用,回頭男知青點燈就上這邊來借個火兒。”
“其他的也沒什麼事了,這兩天先好好收拾、熟悉熟悉地形,之後安排下地幹活,我再喊三丫過來通知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