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教授,說實話,我們的這款飛機,還是存在著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的。當然這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畢竟這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次獨立自主去研發這種大型客機。”
“沒錯,隨著我們在這項領域上技術的不斷積累,我們肯定可以做出更好的機型的。”
“王教授,現在我有一個課題,希望能夠交給你們實驗室進行研究,不知道你願不願意接?”
“賀院士,這是我的榮幸,只要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一定會在所不辭的。”
在王志恆、邱陽和徐宸他們的關注目光之中,賀輝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王教授,我們在研究飛機可能遇到的各種湍流流動現象時,所使用的SST湍流模型還需要繼續最佳化一下。在最近的測試中,我們發現,原有的SST湍流模型,在描述超聲速流場時,還是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侷限性……”
聽到賀輝的話,王志恆也不禁沉默了起來。
賀輝剛剛所提到的“SST湍流模型”,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湍流模型。
這個模型主要基於雷諾平均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並結合k-ε模型和k-ω模型的優點,是一種精度比較高、適用範圍很廣的湍流模型。
在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領域,SST湍流模型都有著很多成功應用的案例。
不過與此同時,這也並不是一個絕對完美的模型。
像賀輝剛剛所說的,便是這個模型存在的一個侷限性之一。
其實對賀輝所提出來的這個問題,王志恆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在之前的實驗中,王志恆便發現,在模擬吸氣式高超聲速推進系統內流,以及一些其他複雜的超聲速流場的時候,使用標準的SST湍流模型,其模擬效果都是沒有那麼盡如人意的。
除了無法準確的對激波干擾流動現象進行預測之外,對逆壓分離流等現象的分析也並不算精確。
短暫的思考了一會兒之後,王志恆這才緩緩的說道:
“賀院士,現在我們使用的SST湍流模型,並不會影響到我們飛機的安全性吧?”
“沒錯,我們飛機的安全性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為了保證飛機的安全性,我們必須要對飛機的效能進行一定的限制,而這也是我們在未來必須做出的突破。”
聽完賀輝的解釋,王志恆也緩緩的點了點頭。
想要在繼續提升飛機效能的同時,保證飛機在各種極端情況之下的安全性,原有的SST湍流模型,是一定需要進行最佳化的。
可是王志恆也知道,這個課題的研究難度是多麼大。
直到現在,王志恆依然還沒有找到什麼明確改進的思路,這讓他很難馬上答應賀輝的這個合作邀請。
在一旁默默聽著的邱陽,此時也敏銳的感受到了這微妙的氣氛。
邱陽同樣明白這個課題的複雜之處,即便王志恆在這個領域已經是全國頂級了,但這項研究也還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要是王志恆真的接下了這個課題,很難保證之後能夠做出一些滿意的研究成果。
“賀院士,還是給我幾天時間去思考一下吧,看看能不能想到一些可以嘗試的方法。”
王志恆終究還是沒有馬上答應賀輝,而是以這種不置可否的方式,給自己留出了更多考慮的時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