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洛維金目光復雜地看向窗外。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歷史的車輪已經偏離了軌道。
這一刻,兩人心中都清楚,這次事件不僅意味著坦克專案的終結,更標誌著聖彼得共和國與龍國之間的戰略合作已經走到了盡頭。
第二天一早,聖彼得共和國的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們開始從龍國各個專案基地陸續撤離。
在奉天坦克基地門口,滿載物資與裝置的軍卡發動起來,車輪碾過地面,發出沉悶的摩擦聲。
那些曾與龍國工程師一起奮鬥的聖彼得共和國技術員們,神情複雜地站在車邊,他們沒有告別,也沒有寒暄,臉上寫滿了失落和憤怒。
某位工程師臨上車前,還回頭望了一眼那片廠區。
透過鐵鏽斑駁的柵欄,他隱約能看到那些曾在基地裡夜以繼日工作的龍國人們,正沉默地注視著他們的離去。
“這一切……都結束了。”
他在心中默默想著,隨即鑽進車廂。
車門關閉的瞬間,彷彿隔斷了兩國間最後的一絲聯絡。
車隊的轟鳴聲逐漸遠去,只留下一片冰冷而沉重的空氣。
與此同時,在各個軍事專案和聯合研究機構中,聖彼得共和國的撤援行動如同一場無聲的風暴。他們帶走了所有的技術資料和裝置,甚至不願留下任何合作的痕跡。
龍國的航空發動機實驗室,研究多年的進展在撤援的瞬間戛然而止;導彈開發中心內,關鍵部件被連夜拆解打包,帶回聖彼得共和國。
……
聖彼得共和國的大規模撤援,像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
各國媒體紛紛報道,標題刺目:
《聖彼得共和國切斷對龍國的援助合作,戰略關係破裂!》
《龍國強硬拒絕妥協,軍事合作告終!》
《龍國陷入孤立境地,發展工業受阻!》
外交分析師和軍事專家們紛紛登臺發言,各種猜測與評論甚囂塵上。
有人認為龍國的決策愚蠢至極,放棄了難得的工業發展機會;也有人讚賞龍國不向強權低頭,認為這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龍國這是一步險棋,”一位西方分析師在電視節目中評論道,“他們沒有了聖彼得共和國的技術援助,未來的發展將非常艱難。”
另一位評論員則嗤之以鼻:“氣節不能當飯吃,沒有工業基礎,他們再有尊嚴又能怎樣?”
聖彼得共和國的撤援讓龍國周邊一些不懷好意的小國嗅到了機會。他們在暗中頻繁活動,試探龍國的反應。
在一場國際會議上,某小國的代表當眾嘲笑道:
“龍國人的骨氣或許很硬,但他們的工業化夢想就像泡沫一樣脆弱。”
另一國的媒體更是直言不諱:“龍國堅持所謂的‘民族尊嚴’,最終只會淪為孤立的笑柄。”
更有一些國家開始在邊境增兵演習,試探龍國的軍事底線。他們似乎希望透過挑釁迫使龍國在國際事務上做出讓步。
面對鋪天蓋地的嘲諷與猜測,龍國政府保持了出奇的沉默,沒有發表任何官方宣告。
聖彼得共和國也沒有做任何解釋,彷彿這件事情都不存在一般。
但在沉默的背後,一股隱秘而堅定的力量正在悄然積蓄。
在八零一軍工廠,工程師們並沒有因為聖彼得共和國的撤離而停止工作。
相反,他們變得比以往更加忙碌。
新的設計圖紙鋪滿了實驗室的桌面,工人們加班加點,一項項新專案正在悄然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