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宋

第17章 解元九歲半

李綱李知縣看了這首詩後,說道:“這首詩,是一位功成名就的高潔之志,晚年歸隱山林,在臨終之時的絕筆。一句‘回首平生無憾事,曾於絕壁壘崑山’,敘述了一位曾經為國捨身忘死的英雄志士,他曾經在絕壁為國家壘起了崑山,使我們華夏的脊樑得以再次挺起。”

“絕壁壘山,何等危險之事,但他和他的追隨者辦到了。難道諸君認為這樣的志向還不夠高潔嗎?如果我們每一位在坐者,臨終的時候都能夠自豪地說,我一輩子沒有什麼遺憾的事了,因為我已經為國家的崛起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我認為此詩在這次的試卷中,應算一等一的佳作。”其他幾位閱倦老師聽李綱這麼一剖析,都認為此詩確實不錯。這樣,趙重陽這篇並不算特別優秀的七絕居然得了高分。”

這個時代,對士大夫太優惠了。一旦中舉,自己就真正的踏進了士族的門坎,成了士大夫的一元。

雖然,趙重陽提倡士農工商一律平等,但從秦漢以來,一千多年形成的固有觀念,不是誰說改變就輕易改變得過來的。

所以,既然暫時改變不了這種等級觀念,趙重陽就只有先爬上高處,取得了各種特權後,再慢慢地改變人們的觀念。

因此,趙重陽還是儘量強迫自己將八股文章練得得心應手。敏捷的反應、敏銳的洞察能力,辯證的思維方法,加上超越這個時代上千年的見識,使得趙重陽的策論堪稱寫得精彩,這次毫無懸念,獲得了真正的頭彩!

最後,考試成績總彙,他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府試第一的名的好成績,成了一個受到大家追捧的解元。

但當府學的教授將他的名字與登記的資料對照時,發現今年的解元只有九歲半,這可是至隨唐開科取士以來取上的最年輕的一個舉人,除此之外,從來末聽說在十歲以前就有中舉人的。

這也太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了,9歲多的孩童,大多數都還在啟蒙階段,四書五經也才開始接觸,誰知這家的孩子,竟然在一眾高手中脫穎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放榜的這天,南京府學的大門前萬人空巷,人頭攢動,大家都爭著看榜。

這次全州共取了二百三十名舉人,佔全部考生的六分之一。

趙重陽和趙安用不著擠到前面去就已經知道結果了,因為大家都在議論,這一次考第一名的解元是一個叫趙重陽(對外登記註冊考試,他從不用趙本川這個名字)的小孩,是臨江縣的一個小秀才。

更令人驚奇的事還在後面,陳永福老師再次令人刮木相看。他教的學生六個秀才參加舉人考試,居然全部都中了舉。臨江縣這次取了十二點名舉子,他的學生佔了一半。

除了趙重陽中了第一名外,黃鳳明考中第三名,謝正元中了四十三名,趙元貴中了四十五名,趙本華中了四十六名,只有胡淘書,名次稍靠後,考了一百二十二名。

王振南的兒子這次也考得很順利,考上了第六名。

周代富這次能考上舉人,並勉強進入前一百名(九十八),確實是多虧了小舅子發明的蘸水筆,寫起字來又小又快,以往要抄四五個時辰的學習精要,現在只需一個時辰就完成了,這樣一邊抄一邊記,節省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加之,趙重陽這次府試高中頭名解元,成了全州有名的才子,具說許多有待字閨中的女兒的大家族都準備前來遣媒提親了。

只是一打聽,這次的第一名才子才九歲多,那些人家才作罷。

周家再也不敢嫌趙重陽家門坎低,趙家這次不但一門中了三個舉人,而且謫系小兒子還取了第一名。

所以,周家決定交好趙重陽家,周代富的爹周大善人破天荒的在府試成績公佈了的第二天派驢車來接,將趙重陽請到周家去慶賀,祝賀兩郎舅雙雙考上舉子。

周府在南京城東門外八里處的周家集,離趙家碼頭只有三四里路遠。

一想到周家以往的作派,趙公子是很不想去,但考慮到大姐在周家的地位和臉面,還是決定親自去一趟。

這次,他們還把和趙公子同住在一起的趙本華、趙雲貴、黃鳳明、王達平等人也邀請了去。這幾個人這次發揮得不錯,都比周代富考得好,去了後周家也非常覺得有面子。

席間周代富父子頻頻向眾人敬酒,喝的是周代富上次從趙家帶回來,他們還沒有捨得喝的高度酒。

並不斷誇獎趙重陽年少才高,是古往今來少見的少年英才。

趙重陽見周老爺子的態度大為改觀,便有心幫周家一把。

並且周家曾經也是這南京府有名的豪門旺族,這些年雖然已經衰敗了,但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周家在南京東門外的影響力,還是無人可比的。趙重陽知道他們周家也有紙坊和酒坊及紡織作坊的,便問了他們的生產情況和白酒銷售情況。

周老爺子說:“白酒的銷售量雖然穩定,但利潤不高。紙坊的生意又下跌了,南京城今年新上市了一種新式紙,不但紙質光潔,且潔白無瑕,幾乎把南京城外銷的大宗交易都搶光了。”說罷,搖頭苦笑了一下。至於紡紗和織布作坊的生意,也有些縮水。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