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良反問道:“這些安排,也是為了實現技工貿方案吧?”
“呵呵呵,部長,真是什麼都瞞不過你。”
趙天盛一字一頓道:“如果放在十幾年前,我必然會認可貿工技方案,因為貿工技是符合當時發展的最好選擇,但是時過境遷,如果我們繼續走貿工技這條路,不但汽車行業會一步步萎縮,只能吃人家剩下的殘羹。”
“其他行業的發展,也會被人牢牢地束縛,等於我們自己給自己拴上一根繩子。”
時代和環境不同,一些想法和安排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
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長盛不衰的決策方針。
市場換技術的誕生,源自經濟改制之初的貿工技。
或者說先有貿工技,才有了市場換技術。
但是當年是當年,現在是現在。
經濟改制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三年。
十幾年的時間裡,一代人從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保守謹慎的中年人。
貿工技術幫助夏國開啟國門,迎來了大量的投資與合作。
釋放市場利潤,換取國外先進技術。
不失為一個能夠治病的良方。
現在,夏國擁有了一定的資金儲備,足夠多的產業工人和合夥夥伴。
繼續走貿工技,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經過時間驗證,市場換來的技術並不可觀。
相反,西方早已吃透了夏國的軟肋和短板。
丟擲一些人家不稀罕的落後技術,換取夏國各領域的龐大市場。
至於核心技術。
哪怕是次一等的核心技術,夏國連碰的資格都沒有。
再看看技工貿。
以技術求發展。
雖然第一步很難走,但只要邁出去,前途必將一片開朗。
保持和外國的合作,優先發展技術。
資金再緊張,也要保證各項技術研發的資金到位。
大學不但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更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院所。
趙天盛暫時改變不了發展貿工技方針。
卻可以在自己能力觸及的範圍內,幹一些他想做的事情。
聽了這番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董國良不禁肅然。
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趙天盛有著一顆赤子之心。
“你小子自作主張也不是一天兩天,我想這件事情報上去,應該不是受到什麼阻礙。”
“天盛,你如今已經是當初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夏都重工十幾萬職工,與你們集團合作的企業,等著你們開飯的行業,涉及了成百上千萬人,往往一個決定,就會影響無數人的飯碗,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再三,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相較於整頓汽車行業,開設大學這件事情反而是無足輕重。
畢竟。
各工業部幾乎都是屬於各自的大學,安全部下面多出一所大學,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眼下先把首要的幾件事情處理好。
比如。
夏都重工和兩河國的軍火交易。
只要夏都重工一直保持盈利,一次次幫助國家加強海外影響力,趙天盛的話語權也會越來越重要。
權力越大,越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羽翼不夠豐滿之前,切不可和一整個行業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