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興大漢之荊南劉賢

第34章 建安六年

話說回來零陵郡,隨著劉巴、董奉的到來,零陵醫學學宮也終於開始步入正軌。

但是醫者,自古乃是賤籍,招募了四五日,卻沒有一個人來報名的。

想要學醫,必須習文斷字,但是能習文斷字的百姓,又哪有肯學醫的?

無奈之下,只能各個縣城從村落中挑選了一些十五六歲的少年,先從學習文字開始入手。

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入學,不僅學費全免,還補助伙食費,一年兩套換洗的衣物。

即便是這樣,應者仍舊是了了,只有一些有眼光的富裕之戶才主動應響應。更多的則是村中抽籤、抓鬮等方式,這才有了一些生源。

為什麼待遇如此豐厚,卻沒人來?

只因為零陵窮困,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已經是家中的壯勞力,可以跟隨家中長輩務農了,所以這才推三阻四。

不管怎麼說,醫學學宮的架子也算搭了起來,無論是打造一批赤腳醫生,還是培養一批軍醫,都是應有之義。

而劉巴和潘浚二人,也分別作為諸葛亮、桓階的副手,開始處理兩郡事宜。

隨著第一批退伍將士返鄉,劉賢的手終於伸向了鄉間。

自古皇權不下鄉的說法是個偽說法,先秦的時候就有保甲制度,到了兩漢又有三老制度,這種言語不過是後世鄉紳妄圖維護自身的權威罷了。

將退伍老兵安置到地方上,充當亭長、里長,不光能增強對地方的把握程度,還能塑造民間的尚武之風,也取尊崇這些保家衛國將士的想法。

把將士放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不光能增強他們的榮譽感、道德感,也能讓大家踴躍參軍。

如宋廷那那般,拿著作奸犯科的賊人充軍,那麼軍隊也跟賊沒有區別。

而且退伍老兵長期在軍營生活,服從性比較強,又有諸多袍澤相互照應,也做出來不少造福鄉里的事情。

就這麼一轉眼,建安五年就過去了。

這一年天下大亂,年初就有袁曹交戰,曹操先後在白馬、延津、烏巢三地連破袁軍,直接將袁紹的骨頭打斷。年中的時候,又有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

相比較之下,荊南張羨謀反反而像是一樁小事一般。

過了年來,培訓的退伍軍官也開始走向了仕途,加上諸葛亮、桓階這段時間對吏治的甄選,劉賢到此才有了第一批施政人員。

各種事情也開始走向正軌,尤其是填埋臭水溝,大家都有一種建設家園的感覺,因此具都對比包含熱情。

見民心可用,諸葛亮又趁勢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其實荊南這一塊的潛力很足,後世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若是能潛心修養幾年,或許也能種出來一個大糧倉。

年後二月份,潘浚也來到了零陵,他兼任零陵郡監,負責監察兩郡官員。

潘浚下手狠辣,剛到零陵一個月,就處死了一個縣長,一個縣令,令郡中官吏一個個的都有些提心吊膽,生怕被潘浚抓到了把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