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

第63章 白庭制禮,周遊列國

白庭準備推廣到整個白氏家族,包括沒有神印的那些白氏子,哪怕已經改變氏的白姓子。

在這一年有神印的白氏子以身作則下,有許多人瞭解並贊同它,但是也有許多人不贊同,認為這套禮法太過於嚴苛,抑制了他的天性。

於是在白府的推行很是不順利,有許多天性放蕩不羈的白氏子不願意受到約束。為此白庭十分苦惱。

這時白御提出,禮法的目的是為了融合家族之間的關係,那麼如果因為禮法導致家族離心離德,不就本末倒置了嗎?

因此,這套禮法的設立應該是為了讓大家有禮可循,讓大家在不知道如何對待他人的情況下,不至於手足無措。

所以不應該強制推行,只要不妨礙他人的行動,讓他人感受到是尊重的,不一定要絲毫不差的遵循。

此提議一出,很多人都同意了,於是很多人不再牴觸學禮,反而主動去了解禮法,是為了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

於是一股學禮之風,從白府發散開來,禮法成為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雖然無禮之舉不會有實質性的懲罰,但是隻要有人聽說你無禮,這個人也就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鄙夷唾棄。

順帶著,禮法官也成為了一種榮譽,變為了禮法者,成為了白氏任命的白國禮法最好的人的頭銜,要是有人想要學習最標準的禮,找禮法者,準沒錯。而白庭任命的第一個禮法者就是遠在魯國,自己的夫子孔子。

禮法者的標誌是一頂頭冠,命名為禮冠,上面有名師打造的珠玉,冠面是上等的銀絲編制,外面還用銅絲繡有古老的圖文,正前方有一個用金絲繡的“禮”字,在禮冠的內壁還用金絲繡有頭冠的名諱,同時還有白氏的特殊標記,防止作假。

這一頂禮冠,價值不菲。因此禮法者,寧缺毋濫。

這邊,正在教學的孔子,收到了白庭送給自己的禮冠,在聽清這頂禮冠所蘊含的意義時,孔子欣然接受了。

而眾弟子都認為夫子是全天下最懂禮,行禮最標準的人,所以都很開心,甚至有不少人看著這樣精美價值不菲的頭冠,再加上他的意義,都定為了終身的目標,下定決心自己也掙一頂。

當孔子戴著這頂禮冠時,他發現眾弟子的行為比以往都要規範得多,很多以前不注重禮的人,現在也重視了起來,他很高興。而天下也漸漸流傳起來禮冠的傳說,大家都知道了,帶有禮冠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魯定公十二年,白國二百七十二年

孔子為削弱三桓的實力,暗地裡想要實行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但是在拆了兩家後,最後一家察覺到了,於是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白國二百七十三年

春,齊國送八十名女樂到魯國。孔子當場提議拒絕接受,但是被季桓子接受了下來,很快全國君臣都迷戀上了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多次勸諫不得,在失望之餘,和季氏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很快,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就此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魯定公十四年,白國二百七十四年

聽說衛國的衛公素來求賢若渴,因此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國的國政在衛靈公夫人南子的手上,

而孔子想要出仕必須要去見南子。但是面見君夫人,於禮不合,孔子糾結多日,最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是去見了。

孔子的弟子仲由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孔子最終感嘆道:女子的心思我實在是琢磨不透啊!

同年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起先衛靈公是非常尊重孔子的,還按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也沒讓他參與政事。

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於是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不堪其擾,向弟子們說道: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

因此孔子準備帶弟子們離開衛國,去陳國。在去陳國的路上,孔子迷路了,走到了匡城。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之後又逃離了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

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可是在衛國所遭受的待遇和以前沒有什麼不同,孔子還是決定離開衛國,正在討論去向時。白師說話了:

“夫子,您忘了白國了嗎?我阿父還在白國等您啊!不如我們先去白國,也好見一見白國的政事,希望您提出一些意見。”

孔子同意了。於是一行人又向北往白國去,經過重新恢復的白邑、槐邑、白關等一路來到了太原。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