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秦國和楚、韓、趙、齊結為盟好,白國的合縱之策已然破滅,如果白國還捏著不放,秦國就會集結天下的兵力攻擊白國,秦國、韓國從西而攻,趙國北攻,楚國南攻,齊國西進。請問大王拿什麼來應對?
就算白國佔據山川地利之險,遭受天下群起而攻之,又能堅持多久呢?白國的百姓何辜啊?到時候,白國如何能儲存傳承幾百年的祭祀呢?還請大王好好考慮。”
白平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害怕過,彷彿幾百年的家業就要從自己手中破滅,就算不破滅,白國也會被打得半死,無奈只好同意放棄合縱,以臣事秦國。
張儀說服白國後又前往齊國,對齊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他們的父兄在齊國興旺發達、富足安樂。
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卻不顧忌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
韓國獻出宜陽,白國撤出曲陽,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白國、楚國進攻齊國的南方,
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淄,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而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齊王聽完背後發冷,笑容可掬的對張儀說:“唉呀呀!先生知道齊國素來偏僻落後,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還好有先生教寡人啊!”
隨後就答應了張儀,搞定齊國後,張儀又前往燕國。
“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
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趙國已經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燕王聽信了張儀說:“寡人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
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寡人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恆山腳下的五座城池。”
就這樣,張儀憑藉著自己的一張嘴,連忽悠帶威脅,使得六國紛紛臣事秦國,秦王也成為了周王朝歷史上除了周天子,權勢最大的諸侯。
但是,當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文王的兒子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很多大臣都說張儀的壞話說:“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如果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秦武王決定遠離張儀,而山東的六國聽說張儀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又恢復了合縱聯盟。
白國四百六十四年
秦國大臣們日夜不停地詆譭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秦武王獻策:
“臣為秦國著想,認為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臣聽說齊王特別憎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
所以,臣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趙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趙國。趙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
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如此,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了趙國。
齊王聽說張儀在趙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趙國,趙王很憂慮,想要將張儀殺死送給齊國。
張儀立馬說:“大王不要擔憂,我有方法讓齊國罷兵。”趙王將信將疑的答應了張儀,畢竟他也不想給秦國攻打趙國的藉口。
張儀立馬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使臣對齊王說:“我聽說大王特別憎恨張儀,可是大王怎麼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託呢?大王也做得夠周到了啊!”
齊王奇怪的說:“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麼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麼地方,我怎麼會讓張儀有所依託呢?”
使臣將張儀給秦武王說的計策原封不動的說給了齊王聽,然後繼續說:“如今,張儀去了趙國,大王果然攻打它,
這是大王使國內疲憊睏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的原因。這也就是我所說的‘讓張儀有所依託’呀!”
齊王十分贊同使者的說法,於是就下令撤軍。
白國四百六十五年
張儀,這個憑藉自己一張嘴就使六國臣事秦國的男人就這樣鬱鬱寡歡的死在了趙國,最終都沒有葬在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