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大軍長期處在前線,國內糧草告急,於是趙王與樓昌、虞卿等大臣商議,想要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儘快決戰。樓昌說:“大王,依臣之見,即使大王親自到了前線,也不一定能大敗秦軍,不如派國內地位高的使臣去找秦國議和才是最好的方法。”
而大臣虞卿則說:“大王,臣以為如果秦國下定決心要攻打趙國的話,和議恐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白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啊!”
趙王認為樓昌的提議更好,準備派大臣鄭朱前去秦國議和。但是虞卿還是不死心的說:“鄭大夫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而楚國、白國則會以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議和了,必定不會出兵救趙。秦國如果知道天下諸侯不救趙國,則議和必不能成功,議和不成,我軍就危險了啊!還請大王三思!”
趙王最終還是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派出了鄭朱到了國求和。
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同時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
楚國提說秦趙兩國已經在議和了,果然沒有出兵。而白國則是因為前幾年損失太大,還在舔舐傷口,當聽說趙國已經派人前往了秦國,也就沒有再關注趙國,還在全力恢復兵力和國力。
這邊,因為趙王對於廉頗越來越不滿,而恰逢趙都此時傳出,“廉頗很容易對付,其實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言論
於是趙王決定臨陣換將,這時趙國的名將李牧因為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北方的胡人,遠離朝中。而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才被封於觀津,趙王認為其心未附。
馬服君趙奢因為之前擊敗秦軍的名聲太大,讓趙王有所忌憚,因此趙王準備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任命為主將,於是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
趙括一聽到說可以掌管幾十萬大軍,於是高興的說:“大王容稟,要是秦國派白起來的話,我還得考慮一下如何對付。而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括此人因為是趙奢之子,因此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趙奢談論戰陣佈設之道,就連趙奢也難不倒他,
但是趙奢也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趙括的母親詢問其中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
因此這次趙王決定任命趙括為大軍主將,藺相如甚至包括趙括母親都來諫阻,但是趙王卻說:“要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嘛!”
於是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執意要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很快,趙括就率領著趙王從國內擠出來的五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準備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而另一邊的秦國得知主將換成了趙括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也為了能一戰定乾坤,於是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者格殺勿論。
很快,趙括就開始調兵遣將,準備進攻秦軍,而白起卻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還以為對面的還是王齕,於是十分自信的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
趙括命令軍隊強攻秦軍營壘,決戰就在此刻,但是秦軍營壘十分堅固,趙軍多次進攻都被打退,等到趙軍停下來時,白起命令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
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插至趙軍與趙軍的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不僅如此,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而秦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被包圍在長平,便親自到河內郡,下令加封當地所有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以此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九月
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已經餓得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見此情形趙括決定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群龍無首,剩下計程車兵只好向秦將白起投降。此役,秦軍同樣損失慘重,傷亡二十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