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

第16章 康王崩,白武亡

王四十四年(公元前996年)

周天子崩,諡“康”,史稱周康王。其子姬瑕立。

天子崩,天下諸侯都需要到洛邑祭祀康王,朝覲新天子,白武跟著新任衛伯衛徂一起前往洛邑。

在康王四十一年,衛侯衛髦薨,諡號“康”,由於第一代衛侯姬封也是諡號“康”,因此第一代衛侯姬封稱為衛康侯,第二代衛侯衛髦只得將爵稱為衛康伯,等到第三代衛侯繼位,中央就只給了伯的爵位,稱為衛伯徂。

從洛邑返回白邑後,白武將白桓叫到跟前說:

“桓兒啊,我去洛邑朝覲天子時,觀察當今天子不似賢明,真正賢明的君主一定喜怒不形於色,天子卻在繼承天子之位時顯得很高興,這不是明君的表現啊。

因此,為了保證家族在接下來的動盪中保持下來,家族的政策要有所轉變,放棄繼續開發太行山的動作吧,先將現在的成果鞏固,將家兵擴招到一千五,白羆衛擴招到兩百。

讓影衛積極收集洛邑以及周邊蠻夷的情報,將羆邑的城牆加高,提高羆邑的防守力量,以防備狄人的進攻,你去朝歌任職上將軍,一定要積極磨礪兵馬,我想沒有多久天下就要大亂了。”

現在白武已經六十餘歲了,他自己已經隱隱約約感到大限將至。

王二年

白武於白邑去世,子白桓繼承家主位。

白桓看著腦中的玉圭陷入了沉思。

【世系】

武祖(享齡五十五):姒姓白氏羆【遺言】:武兒沒想到吧,善待家臣。

襄祖(享齡六十三):姒姓白氏武【遺言】:桓兒加油!重視學堂傳承。

【家主】

姓:姒

氏:白

名:桓

資質:優(中庸)

武:精通武藝,善於軍略,體質正常

文:精通文墨,略善治政,心理正常

【史藏】

【文】《牧誓》《周禮》《康誥》《酒誥》《梓材》《饋禾》《商書》···

【武】《弓決》《戰劍決》《鍛身》《戈決》《軍法書》《陣法書》···

【史】《姒羆記》《白武記》

隨後白桓將提升用在了軍略上,變為:

【家主】

姓:姒

氏:白

名:桓

資質:優(中庸)

武:精通武藝,用兵如神,體質正常

文:精通文墨,略善治政,心理正常

王三年

周圍蠻夷聽聞天子崩,隨即邊境烽煙四起。

正好老東家東夷又是第一個反叛的,由於康王的仁德治理,因此康王受降了不少東夷部落,可是這些東夷聽說康王崩,果斷的掀起了叛亂,對著姬姓諸侯國不斷燒殺劫掠。來自東邊的求援布帛如雪花般飄入洛邑。

天子見狀大怒,但是由於天子初登基,朝野不穩,於是天子聽從衛伯的建議,命令白桓率領殷八師前往東土,四伐東夷。

白桓接到詔書,果斷聽令,在朝歌牧野之郊,舉行誓師出征儀式:

“將士們,康王是多麼仁慈啊,他幾乎不用刑法,對於小的錯誤,只要犯人能夠改正,他就能容忍,對於大的錯誤,只要認錯並且賠償受害者損失,那麼就能免於死刑。

康王給了東夷土地,存生的房屋,保護他們不受其他東夷部落的侵害,這是多麼大的恩德啊,可是他們卻不感念康王的仁德,在康王崩逝的第三年就發起了叛亂。

這不是背叛是什麼?難道他們認為周人只是軟弱的給予賞賜卻沒有懲罰嗎?這是多麼愚蠢的想法啊,將士們,東夷人如此畏威而不懷德,那麼我們就賜予他們懲罰,將賞賜他們的東西都奪回來,不僅如此,還要讓他們知道,背叛的代價,只有鮮血才能夠洗刷這一切。”

“威!威!威!”

王三年六月

東征大軍到達魯國,魯國軍隊及其附近的諸侯軍隊加入大軍。

王三年七月

東征大軍到達齊國,齊國軍隊及其附近的諸侯軍隊加入大軍。

王三年七月末

大軍抵達第一個背叛部落,遇到東夷聯軍。

聯軍總共六萬餘,東夷軍二十萬。

兩軍對壘,但是相互之間裝備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白桓按照祖傳的地圖和兵法,輕易地就將東夷聯軍擊潰,第一個部落滅。

但是東夷開始打起了遊擊,不斷在東征大軍行軍路上放冷箭,致使東征大軍行軍十分緩慢。白桓看這樣可不行。於是召集眾將商討,最終白桓想到了方法,

既然東夷人這麼分散,那麼我們就像犁一樣,犁過去,隨即下令:

大軍分為兩部,一部主隊,一部狩獵隊。主隊保持二萬人,每日行進二十里便紮營,等待狩獵隊歸來,保護糧道和防線,不讓一個東夷人越過主隊之後。

狩獵隊分為兩隊,互相替換,一隊去狩獵,第二天回來,另一隊接著狩獵。狩獵以五百人的旅氏為單位,出去後,所過之處,只要是東夷部落,不論大小,抵抗者滅,投降者抓回來,送回洛邑處理。

就這樣,東征大軍所過之處,方圓百里的東夷部落便被夷滅殆盡,不過不怕,夷人走了,周人會來填補空缺。

王三年九月

大軍掃到了東海之濱,白桓找到了祖傳的石碑,在上面刻下字,隨後帶隊向南掃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