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國府派來接管東南亞的人,根本控制不了東南亞。
偏偏,林羽在印度還屢戰屢勝,國府頗無可奈何。
隨著日軍一敗再敗,林羽甚至是用日軍來當起了嚮導(日軍在前面跑,林羽在後面追,並搜刮印度的財富)和磨刀石(東南亞的新兵不斷送來磨礪)。
林羽越打越順,成功地再度引起了美國佬的注意,隨即以更多的武器和物資為代價,換取林羽出戰太平洋。
林羽答應了,但要求物資要送到東南亞而不是中國。
隨後,林羽率所部投入太平洋戰爭,併成功登陸日本——馬踏東京。
3、內戰風雲:
日本投降,林羽被授予上將軍銜,並調回國內。
林羽將想要回國的戰士編成了一個軍團,送回國內。其本人卻是待在了日本,並遙控著東南亞。
為了迫使國府同意“暫不回國”,林羽隨即指使東京和東南亞發生暴亂,從而讓美國向國府施壓。
眼見著林羽最精銳的兵團歸來,常凱申也決定息事寧人。
隨後,內戰爆發,林羽所部被派往了東北。
林羽給下屬秘密下令: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不過,因為英帕爾之戰,國軍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並且駐印軍的兵力和戰力都比歷史上高出數倍不止。
因此,哪怕林軍團磨洋工,國府依舊在東北佔有優勢。
但隨後,林軍團在東北消極作戰的訊息傳回了南京,常凱申震怒,將杜聿明撤換的同時,還準備拆分林軍團。
眼見著軍團要被拆分,參謀長趙博韜終於暴露其赤色身份,在杜聿明離開後,立即率領林軍團主力戰場起義。
林軍團隨即被拆分為兩個縱隊,趙博韜也被任命為東北軍副司令,兼縱隊司令。
陳誠到任後,立即被林軍團的兩個縱隊重創,東北局勢瞬間逆轉。
不得已,常凱申要杜聿明親赴日本,要林羽前往東北收服手下。
林羽與杜聿明促膝長談一夜,終究誰也說服不了誰。
杜聿明只能孤身返回南京,但林羽確實給趙博韜發報:不管未來局勢如何,杜長官和羅參謀長一定要保住。
好在,因為沒能召回林羽,常凱申並沒有讓杜聿明再度前往東北。
很快,在林軍團的強勢攻勢之下,東北很快全境丟失。
接著就是淮海戰役。
杜聿明被俘後,卻是並沒有被關押,而是送到了東南亞。
就在中國國共內戰之時,東南亞已經完成了國民選舉,正是併為了一國,總統雖然不是林羽,但林羽確實控制了全部的軍隊。
以上就是本書的後續大致內容。
當然了,這是一個版本。
這裡面有一個bug,就是林羽升遷太快了,按理說,短短几年林羽想要創造出幾十萬大軍,困難不是一般的大。
因此,還有一個方案是林羽只有一個軍到兩個軍,不超過十萬人的兵力,雖然在東南亞保持了實力,但還是應召回國。
隨後,其所部就被拆分,林羽本身也被閒置。
然後內戰打響,林羽所部在東北戰場幾乎所向披靡。
但林羽在南京卻是坐冷板凳。
趙博韜隨即暴露身份,號召林羽投誠。
就在林羽猶豫不決之時,國府對其部隊進行拆分。
最後的主力,更是被送入了共軍的口袋,可偏偏因為其強大的戰鬥力,竟是與共軍相持了起來。
眼見如此,林羽當即在地下黨的掩護下逃離了南京。
而後輾轉東北,隻身來到主力師駐防的城池下,下令投誠。
但林羽重回部隊後,卻不願意打內戰,遂留駐東北,等抗美援朝打響林羽率部,第一批出戰......
好了,基本我想的都在這裡了。
讀者大大們,咱們下本書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