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嬗再次回到了未央宮,直奔宣室而去。
劉徹看到了霍嬗之後打趣問道,“朕還以為你現在忙著和侍妾恩愛,都忘了來看看朕!”
霍嬗趕走春陀,幫著劉徹整理一下‘奏章’。
漢朝的奏章分為章、表、奏、議。
奏議也就是奏疏了,是商周時期就有的。而到了秦漢時期,就進一步的在上呈公文時有了規範,開始了法定化的發展道路。
有的寫在紙帛上,有些則是竹簡。
霍嬗也不搭話,繼續整理這些奏章。
劉徹煩躁的將一份竹簡扔在地上,“報災的,年年都有災害!”
“我大漢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些災害也正常。”霍嬗就說道,“大部分地方是好的,那就行。要是都風調雨順了,我反而覺得怪。”
劉徹就看了一眼霍嬗,嫌棄說道,“不會說話就少說話,沒災就是最好!”
這話當然也是最為理想化的,可是霍嬗知道不現實啊。
劉徹忽然問道,“大將軍過些時候返程,朕令光祿勳徐自為、衛伉、路博德等人過去,在五原郡、朔方郡以外修築城、障、列亭,再令遊擊將軍韓說駐守,你覺得如何?”
霍嬗一點都不意外,出征的時候就提到過,“我覺得這是好事啊,可保北部邊郡的安寧。前頭有受降城,再到這條塞城,匈奴人想要南下的話只能走定襄和雲中了。”
按照劉徹和衛青的計劃,這道塞城東起自五原郡北面的陰山後面,西北伸延至後世蒙古國的廬朐河。
這麼一個‘長城’,足以讓想要南下的匈奴人受阻。
“朕還以為你要反對。”劉徹就笑著說道,“按照你的性子,肯定要說直接出兵去打匈奴。”
霍嬗則說道,“我覺得最好的進攻才是防守,只是多一點防線也不是壞事。戰事發生在漠南,我大漢邊關就可安寧。”
劉徹實際上也是這個意思,大家沒有明說的就是擔心後世之君沒有本事攻打匈奴。現在趁著有些優勢就在漠南筑城,這條防線確實可以讓匈奴人南下的難度增加。
劉徹隨即問道,“這幾天也沒去長平侯府?”
“哪都沒去,我就在府裡。”霍嬗立刻眉飛色舞的說道,“外頭很多人想要投效我,都給我擋住了。正好我現在也沒時間理那些人,在府裡休養多快活!”
劉徹打趣說道,“你是快活!佳人作伴不說,整天想著弄些好吃的!”
霍嬗也不尷尬,原因就是他貪吃、好吃,再加上喜歡享樂。
這絕對不是什麼壞的品質,皇帝反而不喜歡那些看似完美無缺的臣子。
看到霍嬗還在點頭認可,劉徹笑罵說道,“不想著去打仗、練兵,就想著吃喝,這是驃騎將軍應該做的事情?”
霍嬗立刻說道,“我也想過了,先前還覺得匈奴人就算是再不濟,也該有些甲冑。這次去看了看,我準備給建章營騎再換些兵刃甲冑。”
劉徹立刻來了精神,提起打仗他真的一點都不困,也不會不耐煩。
劉徹連忙問道,“怎麼了?這一次你立下大功,還有不足?”
“甲冑什麼的暫且不說,重騎我準備再加一點,如果有五百到一千重騎,我勢必敢衝匈奴萬人之陣!”霍嬗就立刻說道,“建章營騎得有更多重甲,打匈奴用得上。”
劉徹自然也認可這點,不過還是擔心,“只是輜重的事情要注意些,重甲不靈活,只能衝陣破敵。要用好重甲,得有輕騎配合,重甲不可單獨為軍!”
霍嬗認可這個觀點,具甲騎兵有作用,可以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一擊制勝。可是具甲騎兵天然的不夠靈活、耐力不足等等,這也是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
所以具裝騎兵要和輕騎乃至步兵配合作戰,這一點霍嬗也非常認可這個觀點。
對付匈奴人,重甲騎兵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因為匈奴人幾乎全都是騎兵。
養一支精銳的重甲騎兵,對大漢來說也沒有什麼問題,這是戰略部隊。
“還有就是兵刃,我準備讓重騎不再騎射,這就是浪費!”霍嬗繼續說道,“重騎只管破陣、殺敵即可,騎射、追敵是輕騎的事情。這些人我打算讓他們練槍、矛,得更長一些才好,匈奴人甲薄!”
步兵對抗輕騎,利害武器是長矛,而且步兵長矛要比騎兵長戟長,才能在騎兵武器傷害自己以前,用長矛刺騎兵馬腹部而將其撂倒。
一般的騎兵都是右手端矛,左手要挽韁繩,這樣一隻手端武器自然也就是長度有限的,一般三米多就是極限了,再長就端不穩了。
馬槊可以達到四米,主要也是重灌騎兵所用,需要認真刻苦的訓練,而且需要力氣足夠大才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