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按你說的辦!”
鄭小龍想了一下,答應下來。
他看向蔣觀的眼神,愈發欣賞了...
年輕,卻能面面俱到。
關鍵還有才華,做事情講策略,能夠把才華施展出來,這一點尤為難得。
“導演,其實我還有個不情之請。”
趁著這會兒氣氛好,蔣觀順勢又補充個新方案:“我手上劇本蠻多的,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先跟您約幾部戲?”
“可以呀!”鄭小龍答應的很豪爽:“回頭寫出本子,第一時間拿給我看。”
自從九三年,拍了《北京人在紐約》之後,他已經好些年,沒正經拍過電視劇,最近的作品,還是剛殺青的電影《刮痧》。
講的還是東西方文化衝突的那一套。
所以,猛的看完《大漢天子》的劇本之後,讓他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導演,劇本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單一個歷史劇,就夠您拍個小十年,不同年代,不同職業,不同階層,隨便寫寫都是戲。”
蔣觀的口氣很大,當然,跟這幫老炮兒打交道,不會吹牛也不行。
馮褲子倒是會捧哏,但沒拍出票房,誰又拿他當回事兒?
不經歷資訊大爆炸的人,很難體會到,跨越時間,如開天眼的感覺。
“那我就等你的大作。”
聽完蔣觀的大話,鄭小龍並沒有懷疑,當然,也沒有他懷疑的空間。
拍《康熙王朝》,弄出一《孝莊秘史》。
現在《孝莊秘史》還沒殺青,他《大漢天子》就已經寫完,籌備拍攝。
一件件,一樁樁的事實,全都擺在眼前,事實勝於雄辯,他不想相信也得相信!
……
“請動鄭導合作,不止將來拍戲導演問題解決了,還能拓展一下人脈。”
回去路上,王菁花鬆了口氣,跟蔣觀分析形勢。
“打鐵還得自身硬,手上沒錢,身上沒能力,人脈也變不成資源。”
蔣觀沒有那麼樂觀。
混圈子也要講實力,不能互利互惠,認識個把人,沒什麼意思。
“咱們這個圈子,想混上去,就得先彎腰低頭做人。”
作為圈裡子的老人,王菁花雖然沒有走到最頂端,但內心裡,依然維護著所謂的秩序和規矩。
“花姐,我腿腳不利索,彎不下去。”
蔣觀第一次,鮮明的表達自己的態度。
“也是,有老譚給你撐腰,彎不下去,就彎不下去吧。”
私下裡,王菁花也曾經羨慕過蔣觀,她跟老譚也認識很多年,但遇上老譚張嘴找人幫忙,這麼多年,還是頭一次。
“跟老譚沒關係,花姐,我希望關鍵時候,你能保持行動一致。”
醜話說前頭,蔣觀也算是在逼迫王菁花,明確自己的立場。
按照傳統的說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翻譯翻譯,就是上強度之前,要統一思想,才能統一行動。
如此,兩軍對壘,才有能決勝。
出成果之後,再來祭祀,其實就是分享勝利果實。
人與人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大到民族國家之間,其實道理一樣,就這麼點事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