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故事,看來是這次誤打誤撞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蘇甜甜感嘆道。
“是的,後來上大學時我就選擇了中醫。記得大二時,老師給我們講課,恰好也是講《傷寒雜病論》,提到了書中的一句話‘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人立於世,當志存高遠,若有能力則向上走,糾正世間的汙濁,若自問沒有如此大的能力,便退而救民。身為醫者,既為當自覺為良醫,時刻站在治癒生命、維護健康的最前線,因為救民便是保國,國家有了人民才可為國。從這一點來說,為良相或良醫實際上都是人所應該具備的一種責任感。”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但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無論如何追逐自己的目標,到最後都是要回歸到社會中,為這個世界做些事。因為你會漸漸發現,只要你所追求的是積極的、美好的,它或多或少都是這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方向,這時候個人目標也就變成了整個社會群體的目標。醫生希望透過自己的技術早日醫治好患者,患者希望自己身體健康,而這也是整個社會的願望。所以,大多數職業都是在為社會向好發展而貢獻力量,醫生也一樣。”說罷,元岐淡淡一笑。
“是啊,其實不單單是這句話,《傷寒雜病論》這整本書的產出都是張仲景身上所具備的大丈夫的責任感的一種展現,也是歷史上‘發憤著書’的典型。”蘇甜甜剛要開口,卻被汪洋打斷了。
原計劃沒有這段呀?應該是蘇甜甜和元岐對話,兩人一直坐在鏡頭視角里,如今倒多了一個畫外音。蘇甜甜的眼珠滴溜溜地轉了轉,心想也好,沒準汪洋一“發揮”,反而會讓觀眾更好奇這是何方神聖助陣,她不禁也期待汪洋接下來的話。
他繼續說道:“東漢末年,諸侯混戰,天災人禍不斷,疫病如暴風般肆虐,張仲景的家族也沒能倖免。‘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是他在書中自序所說。眼看著原本兩百多人的大家族只剩下寥寥幾十人,張仲景悲痛之下決心一定要研究出治療傷寒病的方法,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戰亂和疫亂的雙重打擊讓當時的百姓沒有活路可走。”元岐唸了幾句詩,接上了他的話。
“‘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如果沒有張仲景的潛心著書,不知道後世還會有多少次重蹈當年的覆轍,想想也是可怕。”
“所以道‘良醫比良相,天下同憂樂’。”
“我記得這句是白雲閣藏本的《傷寒雜病論》中題辭的內容。”汪洋摩挲著下巴道。
“不錯,你有研究?”元岐眼中閃過一絲欣賞。
“《傷寒雜病論》流傳至今有不下十幾種版本,這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是由民國時期著名醫家黃竹齋先生蒐集而得,是醫聖張仲景第四十六世孫張紹祖所藏的《傷寒雜病論》的第十二稿,較之前的版本來說,能夠裨補缺漏,釋疑解難。”汪洋道。
兩人慾繼續聊下去之際,只見一個身穿貂皮大衣、略有些禿頂的中年男人推門走了進來。他看到三腳架上的攝像機和身穿古裝的蘇甜甜兩人愣了愣,下意識後退了幾步,看了看門口的牌子。
“中醫科診室,沒錯啊?”他一臉懵然道。
蘇甜甜和汪洋見狀立刻起身關閉了攝像機,把三腳架挪到了角落裡,隨後伸手比了一個“請坐”的手勢道:“歡迎光臨,您沒走錯!”
“啊哈哈,我還以為自己穿越到影視基地了呢!”男人哈哈一笑,坐下來又開玩笑道,“你們這是怕中醫科的氣氛不夠,要都換成古裝坐診嗎?”
元岐扶額一笑,搖了搖頭。
蘇甜甜接話道:“沒有啦叔叔,我們是M站現實區的UP主,是來做採訪錄素材的!”
“M站?是那個……嗎?”他做了一個前不久M站大火出圈的經典表情包,顯得滑稽又可愛。
“哈哈哈,對!”蘇甜甜和汪洋被他逗得捧腹大笑,“叔叔,您也看M站嗎?”
“我女兒每天拉著我一邊喝肥宅快樂水,一邊看這上面的搞笑影片,簡直要‘笑不活了’。”
“我之前也不看,後來被朋友拉入坑看動漫,真香!”小劉插話道。
“我看最近那個學大鵝走路的影片最火,就……”
他起身學起了大白鵝走路,脖子一伸一縮,蘇甜甜也跟著他學了起來,惹得所有人再次大笑。
“哈哈,就喜歡和你們這些小孩說話,朝氣蓬勃的!”他坐回到座位上,喘氣聲有些粗重。
“那叔叔您先看病,等會兒咱們再聊!”蘇甜甜眨了眨眼道。
“好……哎,我也有點累了。”他往桌子邊一靠,將手腕伸到元岐面前。
元岐搭上他的脈,垂眸細細感受。
沒過一會,他便聽見面前“咚”的一聲,男人的頭倒在了桌面上,一動不動。
“叔叔,叔叔?”蘇甜甜使勁搖著他。
診室內除了元岐,其餘三人均是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