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影從業者最直觀的影響就是,電影要投資、排片和上映,不僅需要跟資本市場打交道,還要跟官方領導打交道。
資本看利益,官方看資歷。
這兩相一結合,新人導演想出頭難如登天。
華逸塵手上檔案中的這個政策,是今年上半年4月13日出臺的。
它代表著文化產業徹底改制,鼓勵和支援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院和電影院線等領域,還允許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電影製作發行放映領域的國有文化企業。
這就等於是說,民營資本除了能像以前那樣投資外,還可以完全入場這個行業,併成立由自己完全掌控的院線和電影院了,不需要再跟官方合資了。
“有了這份檔案的出臺,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時代華夏院線才在這幾個月裡相繼成立。”
安茜右手撐在膝蓋上用手掌託著腮,她早就看過這幾份檔案了,見華逸塵翻閱了幾頁,便露出一副俏生生的神情描述一番市場的變化。
“嗯,但這些資本入場玩的是膠片影院,不是數字影院,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華逸塵說道,即便沒這份檔案,他也知道大概的發展趨勢。
“對,目前大資本不玩數字影院,這就是我說的良機。”
安茜眼眸放光,頗有一種抓住了行業風口般的興奮。
華逸塵緩緩點著頭,看第二份檔案——《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管理辦法(試行)》。
這份檔案是今年7月19日頒佈的,為了吸引民營資本入場來發展數字電影而提出的試行辦法。
國家還特意對數字電影的發行放映進行了規範,明確了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的定義、影院技術設施裝置要求、審批備案流程、院線組建條件等。
其中的定義、要求、審批流程,院線組建條件,對比上輩子2024年的行情來看,成立院線、拿到院線牌照、拿到發行電影的資質方面等事宜,輕鬆不少。
這個檔案有個前提,就是必須要成立數字影院,必須要成立由數字影院組成的數字院線,膠片影院及院線不納入以上的激勵待遇。
國家的意思很明顯,要把數字影院和數字電影嘗試性的發展起來,也是在初步試探資本市場的反應。
然而,當下電影市場的主流還是膠片電影。
全國目前有1000家出頭的膠片電影院,100家出頭的數字影院。
其中100家出頭的數字影院,有一半以上是由國家用來試點測試數字技術、測試市場反饋的試驗型影院,這一趴屬於是不入五行之中,不入商業市場。
這就相當於是,目前國內數字影院就幾十家,面對上千家膠片影院,市場佔有率在10%以下。
任何一家資本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大機率都會往膠片影院及膠片電影的院線方向靠攏。
90%多佔有率的市場不要,去要那個位數佔有率的市場,除非資本不想賺錢。
國家不知道數字影院什麼時候能推行成功,資本更加不知道數字影院是否能開啟國內市場的局面。
能否開啟市場局面都無法確定,對於資本來說,投資的錢什麼時候能回本就是個未知數,或許要在N年以後,更或許會血虧。
種種因素結合起來看,再加上上輩子的記憶來判斷,即便有這個(試行)的激勵政策,國內資本在短時間內也不會佈局數字影院,有也是極少數。
這就代表著,數字院線行業競爭風險低。
這對於他們兩人來說,就是一個風口。
因為他們很清楚,數字影院模式在幾年後就會成功,就會開始取代膠片電影院。
若提前落子與佈局,先資本市場一步跟著國家的腳步走。
在幾年後電影時代更迭的浪潮上,或許他們的“青蔥歲月”在行業上層建築中會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