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飯店也就那樣,裝修得再好跟大城市的奢華之地比起來還是相差甚遠的。
香江客們也並不嫌棄,高階場合也好,低端場所也罷,高階不高階的主要看有誰在場。
有被視為高階的人物在,場合再是低端那也是高階。
雙方禮讓著選單,墨跡了一會才把菜點好。
待服務員離場後,向總就說:“華總應該也清楚香江電影圈那邊的情況,我們一直都在求變啊,越來越難了。”
大陸電影一直在向前發展,香江電影則是在走下坡路,這是圈內人士都清楚的事。
而今年大陸方面出了一份兩邊行情的匯總資訊,讓相關情況體現得更為具象且清晰——
【從05年截止至08年,大陸電影票房規模從47億來到了81億,香江電影票房規模則是從12.6億港元下降至9.2億港元;
大陸影院熒幕數從4726塊增至5744塊,香江熒幕數則是從348塊增至352塊。
大陸電影年產量從388部增至526部,香江電影年產量則是從65部下降至47部。
大陸億元票房電影總計17部,香江億元電影則為0。
大陸以“市場擴容+政策扶持”為核心,透過資本注入增強產業優勢與多樣化市場,形成“工業化基建模式”的良性迴圈。
香江則困於“本土情懷”思維,既未跟上大陸市場的需求,又丟失了90年代“靈活創作”的優勢,人材與資本外流加劇產業空心化。
2009年開放海外數字電影大批次引進政策,數字電影行業將得到有效的、快速的發展,興許今年將成為兩岸電影行業劇變的轉折點——
大陸以衝破百億票房為目標與起點,開啟工業化與商業化的雙重探索;
而香江電影在合拍片浪潮中逐漸褪去“東方好萊塢”的光環,陷入從“文化輸出”到“技術依附”的轉型陣痛。】
這是總局非常官方的言論,對於大陸電影圈的人來說無所謂,但卻很能刺痛香江電影人的心。
華逸塵在年初的時候,也看過這篇官方的匯總資訊。
對於向總所說的“難”,他相當理解:“我安華繼續發展下去,香江、日韓和東南亞市場肯定是有需求的;向總的永盛若是有把產業轉型至大陸的想法,我很期待我們能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向總稍作一怔,只因沒想到華逸塵會這麼痛快。
他表達一番“難”,想要的就是華逸塵這樣的話。
只不過他的話有點繞圈子,沒曾想華逸塵理解到了並直截了當的進行了回話。
明白地告訴他:永盛想要解決發展困境可以上大陸找安華,但安華往後需要的香江及海外市場永盛也要幫忙解決。
有意思的是,“期待更多合作可能性”這句話,釋放出來了一切皆有可能合作的訊號,又沒表明能具體合作什麼。
這就相當於解釋權在安華,或者說主動權在華逸塵的手上。
“這華總,年紀輕輕的,倒沒想到是個談判高手。”向總在心中感慨一番。
緊接著,他笑著說道:“我跟華總來這裡碰面,就有這個意思。”
華逸塵微微頷首,對此心知肚明。
這麼一位行業大資本,親自跑到自己家鄉來與他會面,除了認可他的身份和地位外,肯定是另有目的的。
目的也不難猜透,藉著這場電影上的合作,進而打通出更多合作乃至與全面戰略合作的大陸渠道。
就像英皇跟華藝的合作關係一樣,香江其餘大公司也要開始找大陸的合作方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