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山海行

第779章 義軍齊聚

江湖豪傑雖然殺傷了大量賊兵,但他們並非軍隊,與全副武裝的鐵甲騎兵交鋒不啻於以命相博,自身傷亡亦十分慘重。江朔看著城下血戰焦灼又忍不住想要跳下樓去助戰。

正當此時,西面塵頭又起,竟然是吐蕃騎兵去而復返了,城樓上眾人皆心道不好,吐蕃人方才連續兩度遭襲,以致潰敗逃離,但他們損失並不慘重,此刻戰事焦灼之際,他們轉頭殺了回來,對聯軍及義軍絕非好訊息。

只是那吐蕃騎兵好生奇怪,江朔目力極佳,展目望去卻見吐蕃人一個個丟盔棄甲,竟比去時還要狼狽。

吐蕃人眼見眼前這幅混亂的場景,顯然也是一愣,但也只是猶豫了片刻,他們立刻轉頭向南奔去,竟不加入戰鬥。然而就在他們騎隊南旋之際,忽又有一軍自南而北兜殺過來。

這支軍隊人皆輕甲馬不具裝,騎士們身穿黑袍頭戴紅色抹額,手持環首長刀,是一支輕騎兵,正因如此他們的速度遠比重鎧的吐蕃人要快,吐蕃人見了這支輕兵,如見瘟神,轉身向北逃竄。

但騎兵策馬轉身哪能如人般靈便?好不容易調轉過來,北面已出現了另一支同樣裝束的輕兵,兩軍南北合擊,將吐蕃人牢牢鉗住,吐蕃人以自己的行動生動地詮釋了戰場上猶豫就難逃敗北。

頃刻間吐蕃人便被撕得粉碎,西邊鼓號聲不絕,第三支騎兵隊伍出現在原野之上,想來這才是迎頭擊潰吐蕃人的主力,不待中軍趕到,兩支前出的先鋒已然將吐蕃殘軍殲滅了。

樓上眾人見此情景,皆已熱淚盈眶了,如此激戰的場面,如何能少了這支軍隊——大唐朔方騎兵,西軍乃至唐軍最後的精銳之師。

三路唐軍在城西匯合,並不急於衝入戰場,似乎在醞釀戰術,又似乎在整理隊伍,準備發起致命一擊,這不動的威力卻遠強於直接衝鋒,離得近燕軍騎兵已然動搖,撇下纏鬥的對手想要向東逃竄,這股恐懼的戰慄迅速從西至東傳遍了五萬燕軍。

唐軍似乎等的就是這個時刻,忽然齊催戰馬,發起了衝鋒,他們不似其他各路人馬一頭撞入陣中,而是如旋風般地掃過戰場的北緣,削果皮一般將最外層的燕軍盡數斬殺,他們賓士數里,橫貫整個大戰場,又折轉回來……

這便是所謂“犁庭掃穴”之法,不求一次殺傷多少,而是保證己軍始終鋒銳!

聯軍、義軍齊聲喝彩,使壞般地把燕軍往北面讓,燕軍則慌不擇路,拼命往南擠,如此掃蕩再三,整個戰場都向南移了過來,本來主戰場距離城牆足有一里,城上唐軍忽然發現敵人距離自己只有兩百步了,他們突然明白過來,也高聲喝起彩來。

大唐禁軍配備的臂張弩只適合城內治安,一百步內又準又狠,但其射程遠不如野戰部隊的長弓,雖然丈許高的陳倉關城可以增加射程,但終究戰場離得太遠了,數千禁軍看著城下激戰也只有乾瞪眼的份。

此刻敵軍被推進到兩百步內,已進入臂張弩的射程,怎叫禁軍不喜?他們也無需上官指揮,各自持弩,尋找目標射出鐵矢。燕軍騎兵無法登城,只有被射殺的份,轉身想跑,卻被背後的聯軍堵了個嚴嚴實實,嚮往東西兩頭逃竄,卻見唐軍騎兵早已分為兩路,掃蕩外逃之敵。

城下各路義軍也開始整頓隊形,步兵在前,射手在後,騎兵在兩翼,如此陣勢叫燕軍不敢輕易回頭來攻,城上城下箭弩齊發,戰場仿如成了獵場,自安史叛亂以來,唐軍何嘗有過如此愜意的場景?

江朔忽然明白了,方才來到戰場的最後一支軍隊中便藏著本次奇襲合圍的謀劃者與總統帥,自他到來後,一番調動充分利用了敵人的恐懼與己方各軍之專擅,甚至連城頭的唐軍的戰力也被考慮在內,這才對賊兵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戰場上勝負已分,燕軍終於下定決心般,頂著箭雨齊齊轉向向東猛衝,滿擬與堵截的唐軍撞個魚死網破,卻不料撲了個空,兩端的唐軍早已抽身而走,轉去掃蕩東、西、南城的燕軍餘部去了。

燕軍陡然衝破包圍,不禁喜出望外,這時哪還有其他想法,向著東面來路狼奔豕突,只管逃命,聯軍從後掩殺,又追了一陣,地上多了上千具屍體,大部卻逃出生天,不多時便化為了遠處天際線上的煙塵了。

江朔與李亨見此情景,甚感可惜,不約而同嘆了口氣,聖人卻道:“圍城必缺,我先只覺得統軍之人是個將才,此刻看來竟是個帥才!”

白袍道士李泌在一旁替聖人註解般說道:“四路聯軍加在一起尚不滿萬,義民與四教雖過萬,卻非真正的軍隊,久戰必然不利,朔方騎兵細看之下也不過四五千人而已。五萬賊兵雖然連遭打擊,仍不下三萬,若真的堵住缺口,賊兵陷入絕境發起狠來,就算是勝也是慘勝,如今的大唐可在沒有生力軍可以這樣消耗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