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他們分析了我的想法,而他們兩個則聽得津津有味。
終於抵達岸邊,我們的話題也就此告一段落。
這具屍體是在水庫發現的,自然要由水庫自行處理。
這位管理員將會承擔怎樣的責任就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了,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查清屍蟲的來路。
如張常宏所說,目前發現的七具屍體共出現在七個不同的水域。
死者之間不存在有任何聯絡,水域之間也絕無交匯之可能。
這些屍蟲的成蟲也不會長出翅膀,還是繼續保持著爬蟲的形態。
這就直接杜絕了成蟲跨水域繁殖的可能。
所以我感覺這些屍蟲應該不是事發水域的原生物種,而是由這些死者自身攜帶的。
這讓我聯想到了寄生在螳螂體內的鐵線蟲。
鐵線蟲會寄生在螳螂體內,並汲取螳螂體內的養分。
等到繁殖季節到來的時候,鐵線蟲便會操控螳螂到水邊自殺,並藉機從螳螂體內鑽出。
如果事情真如我想的這樣,那這些死者可能就是放大版的螳螂了。
我們在水庫下轄的度假村中洗了個澡,並將之前打溼的衣服換了下來。
因為我們之前與屍蟲有過近距離接觸,如果不換衣服,我們擔心會被屍蟲趁虛而入。
等一切全都修整完畢,張常宏再次將我送回南山路。
本來他是想要請我吃飯的,但卻被我婉言謝絕了。
一想到那些白花花的屍蟲我便覺得胃裡翻江滾海,而這也直接影響了我的食慾。
張常宏無奈,將我送回後便直接告別。
而我也終於得到了獨處的機會。
兩江匯口的翻江魚可是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我現在只想翻閱一下《水龍經》,看看其中是否有對翻江魚的記載。
松江可是北派的管轄範圍,想來《水龍經》北派篇中應該就有對翻江魚的記載。
一陣查詢過後我果然找到了書中記述的翻江魚,而且不僅有文字註解,還有手繪插畫。
翻江魚,生於松,枝匯口,此處水流湍急,魚量豐富。可供繁育。
此魚嘴生利齒,怪力無窮,體內多刺,常年蛻皮,形似水蛇,內有劇毒,肉不能食,但其血液可以入藥,魚鱗可用之祈雨,兩江百姓喚之小龍王。
翻江魚生於兩江匯口,成年入海,每年五,六兩月洄游產卵,喜剮蹭船體藉以蛻皮。過往船隻需謹慎躲避,以免沉江。
遭遇翻江魚時切記不可驚動,須從上方緩行。
如若被其盯上,則需以震水炮震懾群魚,並以驅蛟丸驅逐翻江魚,此方保船隻無臾。
《水龍經》不愧是水系百科,其中對於翻江魚的記載十分詳盡,而且這裡不僅記載了翻江魚的特性,同時還記載了驅蛟丸的配方。
我大致看了一下這個配方,這才發現其中多味藥物現在已經絕跡,比如犀角和虎骨。
北派在清朝便是北方漕運巨頭,每年各地進貢給朝廷的的歲貢都是由北派親自押送的。
他們就相當於前清的國家機構,想要找些珍惜材料製作驅蛟丸自然不是問題。
只是我也在暗暗慨嘆,如果那船老大能有一粒驅蛟丸,那是不是就能保住祖傳青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