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10章 生產工具

這個時代鋤耕還沒有出現,各個氏族對石鋤並不重視,石圭想不明白,這個玄鳥族為何會鍾情與石鋤這種鋤地工具。

“好,我答應你們。”

石圭覺得這種纖維是用煮制的方法制取的,浸煮葛藤脫膠取纖維,是原始人類經過漫長的摸索發現的原理,最後會被漚製法取代。

如果讓他知道,這不過是王明把蕁麻桿放水裡泡輕易製取的,不知道他有什麼反應。

王明連忙將纖維搬到岸邊,而石圭族長也讓石鳥族人搬來玄鳥族需要的物品。

送走了石鳥族人,王明將部落所有的石鋤和石料集中到廣場上。

要想大開荒,必須要有開荒的工具!

他清點了一下數目,部落現在有四十把石鋤和七十塊石料,族內一共有一百四十名成年男女,需要一百四十把石鋤,顯然,就算是把七十塊石料製成石鋤,還有三十把石鋤的缺口。

除了石鋤之外,修土用的鏟子也是必要的。

部落人已經會用動物的肩骨造鏟子,也就是骨耜,但並沒有大規模使用,多用於剷土挖根塊。

“一共三十把骨鏟,還差一百一十把!”

“至少得每個成年人擁有一把骨鏟和一把石鋤,才能把部落的生產效率提到最高!”

王明嘆了一口氣,想起了那句話: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的主要標誌是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不足,談何發展呢?

不過,幸運的是之前狩獵得到了大量的羊和鹿的肩骨,這兩種偶蹄類動物由於擅長奔跑,所以肩骨又寬又大,雖然比不上鐵鏟,但是用來製造原始骨鏟是最合適不過的。

一百多塊肩骨足夠製得一百多把骨鏟。

在清點完部落的工具和材料之後,王明也有大致的計劃。

在第二日的氏族會議上,他再次向全體族人提出開墾耕地的意願,他講解了鋤耕能大大提高食物的產量,有了之前魚籠和腳套的成果,這一次玄鳥族人並沒有反對。

王明再次開口說道:“我們部落要在這個冬季裡製造石鋤和骨鏟,相信不用五十日我們就可以造出來,然後趕在春季來臨前,將村寨附近的土地都開墾成耕地,你們覺得如何?”

“族長,我們是種豆,還是種葛?”

“還是種蕁麻?”

“那之前的火地不種了嗎?”

部落沒有主糧的概念,他們主要靠漁獵採集和刀耕火種養活自己,所以族人都有疑問,究竟種什麼東西呢?

王明說道:“就種黃豆,在靠近村寨的地方種一些常吃的野菜,至於火地,我們到時候在看看是否繼續種。”

玄萼也點頭道:“火地每隔一兩年就要換一個地方再種,我們今年不種火地,按族長說的去種。”

玄萼是部落的田正,她是整個部落裡對植物的生長習性最瞭解的人,每年的刀耕火種活動都是她管理,所以她的話更有說服力。

造生產工具和開墾耕地得到了全族人的支援。

接下來,王明又向族人說了,今年要派人前往丹鳥族參與戰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