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23章 牛犁陶瓦

“唉,雖然用牛犁犁田比人鋤地快不少,但這種原始的直犁實在太費力了。”

“等部落的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我一定要把曲轅犁搞出來。”

他此時很感慨。

他造的這個原始石犁是一種直轅犁,使用起來比較費力。

而曲轅犁是一種在唐朝才出現的先進犁,曲轅犁十分省力,而且好轉彎。

但製作曲轅犁需要用到蒸煮、並接木材等技術,尤其在加工木材方面,沒有金屬工具,很難造成精巧的木質結構。

部落現在根本沒有這個技術!

不過,在原始時代,搞出直犁牛耕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還有一些日子就到春耕了,我得趕快把犁都造出來。”

沒有日曆,王明也不知道春天什麼時候會到,他問過巫,巫說還有十個繩結日就可以春種,但是巫又說當繩結完全解開,也得等到一種樹掛花才能去下種。

農業與氣候時節密不可分,種子的發芽和生長都要有特定的氣候條件。

王明實在搞不懂部落人是怎麼安排耕種的時間的,或許他們還沒有準確的日曆吧,看來以後得把農曆搞出來才行。

而這個時候,耕地另一邊,玄瓦在招呼王明到她那裡。

王明連忙走過去。

女人們從土坑中撿出大量的瓦器。

瓦器,泛指粗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基本上都會燒製陶器,但是燒製的陶器都屬於瓦器。

正因為瓦器的出現,才讓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能夠蒸煮食物、吃上軟爛的食物,從而使得人類的壽命變得更長,部落聚居的人口也就更多。

部落人燒製瓦器的方法,是到河邊取粘土製成胚,陰乾之後直接放在火堆裡燒成的。

用這種方法制瓦器雖然很簡單,但是燒出來的瓦器,十個只有一個是完整的,而且瓦器的表面沒有任何釉層,裝水的時候甚至還會滲水。

燒陶瓦並難,難的是取材、制料、塑形、燒製的溫度都需要一定的要求,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燒製的瓦器的好與壞,而燒製溫度是最容易掌控的,也是不需要什麼技術的。

隨著女人們把坑中的瓦器取出來,她們慢慢流露出笑容。

“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燒的瓦器,十個只能燒出一個。”

“族長說鳳鳥神給他旨意,讓我們先挖一個土坑,再把瓦器放進去燒,就能燒出好瓦器,看來是真的。”

部落女人把土坑中的瓦器全部取出來,點算之後,發現這批瓦器的燒製成功率有七成,這可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王明拿著一個瓦罐仔細地看著,他發現這個瓦罐的表面已經有一層淡淡的釉層。

這是他當時叫部落人在原來製陶的基礎上,在陶器的表面塗抹上一層用草木灰與粘土調製的釉料。

其實就是利用鹼作為助燃劑讓粘土表面的矽類玻璃化,由於技術限制,這種簡單的上釉法只能減少滲水度和提升一定的燒製成功率。

為燒瓦而挖的坑便是陶窯最原始的形態,正如窯字的甲骨文便是在地穴下放置瓦器,土坑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使得燒製溫度更高更穩定。

王明之前也想過直接造磚窯燒出質量更好的陶器,但是他想到現在落後的技術和生產力,便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還不如讓部落人用原來的方法燒製瓦器,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進。

他清點完這批瓦器之後,又吩咐女人們繼續造瓦器,尤其是燒製一種直徑三十厘米的大瓦罐,這批瓦罐要應用在莊稼的灌溉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