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種的農業方式,隨便把種子一埋就不管了,最多也就驅趕一下野獸,所以畝產非常低。
“現在去催芽應該還來得及。”
王明看了看天色,便命人準備大量的藤籃和大量的乾草、以及一些陶罐。
並且把需要播種的黃豆、土豆、大蒜、辣椒、花生和小麥都拿出來。
玉米大概在四月左右下種最好。
現在是桃花三月,正是適合黃豆、土豆、大蒜、辣椒、花生的好時節,而小麥作為越冬作物其實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進行春種。
王明在藤籃裡面鋪上一層乾草,然後把黃豆和小麥分開倒進去,再把它們放進水溝中浸泡。
一共兩百籃黃豆(近七千斤)和三籃小麥(100多斤)。
黃豆一直是部落人的主糧,所以種子的數量是最多的。
而小麥是從山溝裡採集回來的,數量並不多,王明打算在春季的時候種小麥,到秋季時就能夠收穫到足夠的小麥種子進行冬種。
弄完黃豆與小麥後,王明又與族人將花生、辣椒的種子剝出來,把大蒜掰成一粒粒,這幾樣作物的數量並不多,所以直接用陶罐裝水浸泡就行了,但是花生和大蒜是可以不泡水直接種的。
而剩下的土豆,他與族人用骨刀將土豆切塊,然後沾上草木灰,之後便下種。
由於土豆的數量也不多,只有有四百斤左右,最後只種了兩畝地。
土豆種作物屬於大投入大產出,一畝地需要兩百斤左右的土豆種。
第二天早上,族人把黃豆和小麥都撈出來,這些種子都泡得很飽滿,他吩咐族人把種子搬回村,並且蓋上草,不時為它們潑水以保持溼潤。
而處理好的花生、辣椒、大蒜分別種在三畝地上。
三天後,黃豆和小麥都發芽了,於是部落人將它們種在田地裡。
這一次種植黃豆和小麥的數量比較多,王明決定動用耕牛。
有了前幾天使用牛犁的經驗,王明現在的牛耕技術非常好,他扶著犁慢慢地走動,前面人在牽著牛引路。
石犁在田壟上翻出一道土溝,人們在後面用一根木棍作為間距下種。
種植的間距也是很重要的,種近了作物會互相爭奪營養,種遠了又浪費土地,畝產就上不去了。
一個人下種,一個人在後面覆土,還有一個人在後面捧著一個瓦罐澆水,將種下種子的泥土都澆透。
由於人和牛在壟上活動過,所以下種後的田地還得用骨鏟修整。
王明扶著犁耕了三畝田之後,就把自己的犁交給族人去學習,他在旁邊指點。
族人第一次使用牛犁耕種,動作很生疏,很多時候都會出錯,王明的嗓子都快喊啞了。
而其他使用石鋤耕地的族人就不需要太費心,男人們鋤坑埋種,女人們在後面澆水,最後用骨鏟把田壟修整好就行了,這樣的效率遠不如牛耕。
而玉米在也一個月後成功下種,是種在旱田上。
不同作物一畝地下種的種子數量都是不同的,像土豆就需要兩百斤種,而辣椒則需要不到一斤種。
他們一共種了一千多畝黃豆、五畝小麥、一百畝玉米,辣椒、花生、大蒜各一畝。
竟然還剩下近兩百畝田地沒有下種。
因為新作物的種子並不多,所以部落主要的糧食作物仍然是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