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跑到草編作坊,在眾多草中找到一種適合編織草蓆的草,這應該是蒲草,部落人平日會到外面收集草料回來制蓑衣、草鞋。
在族人口中得知,這種蒲草生長在河邊,數量還不少,於是他與族人用這種蒲草編織草蓆。
部落人的手藝很不錯,在王明的指點之下,他們很快就領悟編織草蓆的方法,他們還說,編織草蓆跟編草衣差不多,就是要編大塊一些。
就這樣,得到一批草蓆後,王明將草蓆縫合起來,製成一個圓柱狀的大型器具,在底部開了一口子,用草蓆制了一個擋板,而頂部則用草編織一些圓錐狀的蓋子,只需將玉米或者麥子倒入這個倉裡,取的時候開啟下面的擋板就可以了。
他在糧倉裡用木頭搭建架離地面的架子,將這些草蓆糧倉放在上面。
這個一百平米大的糧倉,裡面放置了二十個草蓆倉,王明將玉米倒進去,他算出一個百平米大的糧倉,能裝下二十五萬斤玉米。
這個時候,王明拿起竹簡,計算著部落需要蓋多少個糧倉才合適。
部落有九十二個農戶,大部分的糧食是在農戶手裡的。九十二戶就有四百人。
部落總共有近一千人。
剩下六百人的糧食是由部落直接供應的,所以至少需要存放六百人的糧食,六百人一年消耗四十五萬斤糧食。
也就是至少需要建造兩間百平方的糧食倉。
而存放花生、土豆、大蒜也要蓋兩個糧倉。
最後,王明決定先建設六個糧倉。
建完糧倉後,王明把村裡的糧食都存放進糧倉裡面,並做好統計。
他發現入庫的玉米有三十萬斤,而小麥只有五萬斤,土豆、大豆、花生、大蒜各有幾萬斤。
除去農民手中的糧食,部落今年還需四十五萬斤食物,這點糧食只能說是勉強夠吃,不過到了春季能收穫八百畝小麥,至少能得到十六萬斤糧食,目前來說糧食還是夠吃的。
蓋完糧倉之後,他們開始建造軍械庫、陶器庫、衣物庫等十餘個倉庫,他將大部分的產品集中到一起,才能更好的管治部落。
軍械庫也是一個類似糧倉的構造,面積達一百平米。
王明將部落的兵器都存放在裡面。
部落現在的軍械主要是矛、戈、弓箭、石斧、盾、投石索與石球、骨匕、木拒馬與鹿角木。
其中分為制式兵器與普通兵器兩大類。
制式兵器有標準石矛、石戈、石斧各三十把、長弓五十張、箭一千支、骨匕兩百把、柳條盾一百面、木拒馬和鹿角木各十個,投石索二十個、石球二百個,這批武器都是部落現在最頂級的武器。
而普通兵器是指不標準的兵器,也是之前繳獲回來的武器,它們長短不一,質量也參差不齊,分別是長矛二百根、石斧一百把、弓一百張、箭一千支,各類石刀骨矛一百個,投石索五十個、石球三百個。
部落現在擁有人口九百多,壯年男子達到兩百人,經過今次武器的清點之後,王明發現部落的制式武器還很缺乏,根本不足以讓所有的成年男人都裝備上,所以他連忙下令讓兵工廠再製造一批作戰用的長矛、石戈、石斧,尤其是一批兩米多長的中型長石矛給護衛平日方便在村寨各處巡查。
若是遇到特發事件,需要全族人參戰,加上不標準的武器,現在也不能讓每個人擁有一把兵器,很明顯,部落的兵器還很缺乏。
而石鋤與骨鏟方面,已入庫各一百把,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情況下,按照每年各損耗三十把的速度來算,這批勞作工具是足夠維持三年的。
王明將部落擁有的武器與主要工具點算完畢,用竹簡記錄下來。
這次興建糧倉與物倉等設施,前後動用了二百多個成年男女,奴隸二十多名,用時近五個月,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導致一些作坊還停產了,甚至因為大量砍伐木材而損耗了五十多把石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