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都是燉煮的食物,味道真不咋地。”
王明吃了一口魚肉,頓感有些失望,他想起了鮮美的蒸魚或酸菜魚,可惜部落沒有調料。
其他人也覺得吃著燉肉較單調,就著辣椒與蒜蓉才容易下嚥。
這個時代,人們烹飪食物的方式主要是蒸煮和烤,調味品除了鹽之外就沒有了。
與族人吃完飯,王明就讓婢女們去收拾餐具。
他又跑到了部落的糧倉裡。
從裡面取了一盤黃豆,他看著黃豆思索起來。
他記得後世有很多食品和調味品都是用黃豆造的。
豆漿?
做豆腐或者豆腐乳?
可是沒有大型石磨,這很難將黃豆研磨成豆漿和豆渣。
沒有金屬工具也難以加工出能轉動的大型石磨。
對了,黃豆還可以做黃豆醬或釀成醬油!
部落正缺有技術的產品,何不把無用的黃豆做成大家都喜歡的醬油和豆醬呢?
想到這裡,王明連忙把黃豆帶回家並忙碌起來,他記得前世在農村時,就見過別人做黃豆醬。
他將黃豆泡開並清洗乾淨,然後放進陶罐裡燉煮,將黃豆燉熟之後,就用竹匾盛起來放晾。
取來舂臼,將小麥研磨成麵粉。
把麵粉裹在黃豆上,然後蓋上一層麻布,再蓋上一層乾草,將其放在一旁發酵。
第三天,掀開一些乾草,他發現黃豆的表面開始長黃色的毛。
又到了第五天,他把乾草和麻布都掀開,發現這些黃豆已經長滿了黃毛,甚至還能嗅到一股淡淡的酸醬的氣味。
無論是釀造醬油和造黃豆醬,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發酵。
發酵黃豆這個過程雖然簡單,但也要到漢代才被人們發明出來。
王明將這些硬黃豆塊拿出來看了看,覺得發酵好了,就將其敲碎。
取來一個用熱水燙過的陶罐,將發酵過的黃豆塊放進這個陶罐裡,在裡面新增上涼白開,水位要蓋過黃豆塊。
這是五斤黃豆塊,他放了一斤鹽,並將其搞拌均勻。
將陶罐放在太陽底下曬,晚上拿回屋裡存放好,早上起來再搞拌一次,繼續去曬。
第三天下起了小雨,他連忙把醬拿回屋裡,避免被雨水泡到,出太陽後又拿出去曬。
就這樣,經過二十天的反覆晾曬,這批醬已經完全發酵好。
顏色很油亮,散發著一股誘人的醬香味。
用筷子夾了一些嚐嚐,他興奮起來,這是熟悉的醬味。
很明顯,他成功造出了黃豆醬,其實只要發酵好,黃豆醬就沒有什麼難的。
接下來,他又開始弄醬油。
製造醬油的方法跟制醬的原理差不多。
他很快又製出發酵好的黃豆,而且這次的數量還不少。
他將發酵好的黃豆塊放在一個更大的陶罐裡,在裡面加上大量的水和鹽,這次放的水要比釀醬的要多,就這樣放在太陽底下曬,平時也翻動一下,還得防雨水和防蚊蟲。
釀造醬油需要好幾個月,王明也沒空打理,就交給幾個婢女打理,他打算幾個月後再看看這些醬油釀得成不成功,若是成了,就教族人造醬油。
在此期間,他新建了一個作坊,教族人造黃豆醬,他準備將黃豆醬賣到各個部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