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績是李思業的親弟弟,李晴兒的叔父,先皇在位時擔任御史大夫,能力出眾,暗中支援和幫助凌寧。
所以凌寧登基後,讓其擔任禮部尚書,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
在前世,禮部尚書就是外交部長、文化部長、教育部長的集合體,職責極為重要。
凌寧笑著問向李思績:“李愛卿,你有何事要奏?”
李思績稟道:“陛下,既然要裁撤冗餘州縣,合併州縣,再加上新增加的西域和突厥領土,那麼科舉的選拔範圍和制度也應當重新調整。”
“另外,國土的擴充套件,預示著國家在治理上需要更多的人才。所以微臣建議加強文化教育,鼓勵民間私塾和書院的發展,擴大國子監、太學等官學的規模...”
如果凌寧是普通人,他非常反感儒學思想的中庸,還有君君臣臣的階級定義。
但現在凌寧是皇帝,那麼他依然會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的核心,絕對不會傻著去變革、去改革教育,更不會去搞思想運動來動搖皇權。
儒家思想的確有優劣性,但是它存在了幾千年,時間已經證明了它對統治者的作用。
所以保持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情況下,再促進教育,同時鼓勵發明和創造。
想到這兒,凌寧說道:“李愛卿言之有理,科舉制度也該做相應的調整,所以禮部起草一份促進教育的具體方針,由三省稽核,然後昭告天下。”
“朕在西域時,曾設立招賢館,招納了不少賢士,這些賢士中,有不少人有著特殊的技能,而不是在讀書上。國家治理下不僅需要會讀書的人才,還需要很多能工巧匠。”
“比如你讓讀書人去治理黃河,他不懂,因為書上的治理黃河之法過於片面。而黃河治理需要有豐富的治水經驗,需要的是水利專業。”
“所以禮部也要著重考慮這個方面,為朝廷選拔特殊人才。”
“...”
李思績立即回道:“微臣領旨。”
而後,李思績退入班列中。
早朝還在繼續。
接下來,凌寧看向了兵部尚書李思業。
本來凌寧是想讓白啟擔任兵部尚書,但是白啟推辭了。
他擅長領兵作戰,而且現在雖然平定了西域和突厥,但是大魏的戰事還未消停,南詔國和姜國都是心頭大患,所以凌寧考慮後,便讓鎮北侯李思業坐鎮兵部。
以李思業的身份做兵部尚書再合適不過了,絕對能壓得住所有武將。
“鎮北侯,兵部有何事要奏稟?”凌寧笑著問道。
李思業回道:“啟稟陛下,正如剛剛李尚書所言,裁撤州府,科舉制度要完善,那麼地方的折衝府也應該調整,所以微臣建議趁此機會,重新核查全軍,重新分配軍鎮。以前駐兵的重點是北境,防備突厥,現在突厥被滅,主要敵人便是姜國和南詔國。”
“其次,還應當大力發展水軍!”
“我國水軍實力遠遠遜色於南詔國,以前都是以防禦為主,守衛疆土,現在也該發展水軍,以便於將來轉防禦為進攻。”
“...”
隨著李思業開始奏稟,朝臣們的臉色再次凝重。
其實他們已經猜到了,畢竟裁撤冗餘官吏,審查土地、國庫,接下來就是對軍隊下手。
這一次,不知有多少將領要倒黴。
凌寧聽後,贊同道:“鎮北侯言之有理,那此事便交給戶部,十六衛大將軍全力配合。”
“是,陛下!”眾人齊齊領旨。
接下來,就是刑部尚書和工部尚書的上奏。
兩人要奏稟的事情和前面幾個人相比,就簡單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