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複決定將首都定在燕京,而他的決定,也頓時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其中不乏有趙鼎、朱敦儒這些肱股之臣。
對於群臣的反對,慕容復也不著急,而是分別向他們羅列出了遷都燕京的好處。
燕京地勢優越,西北環山,向東是渤海,五河縱橫,出關則是塞外,進可攻退可守,往南是大片的河北平原,糧食豐富,有利於供養首都,減輕漕運壓力。
而大運河溝通南北,利於將南方糧食運送到燕京,以及中央對南方的管控,實乃天選之地。
儘管如此,許多大臣還是覺得有些不妥,紛紛表示反對。
慕容復已經列舉出了燕京的優勢,隨即又說出了自己對北方塞外遊牧民族的擔憂,不過他不可能未卜先知的告訴眾人將來的蒙古國有多強大,他只說大金雖亡,但仍有餘黨在外,將來一朝得勢,便會捲土重來,居安思危,為了不重蹈大宋的覆轍,慕容復說出了令百官群臣無不振奮的一句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十個字一出,鬨鬧的朝堂大殿頓時寂靜一片,幾乎是落針可聞,所有人都目光呆滯的看著站在上方的慕容復,內心掀起了驚濤駭浪,一股肅然之情,油然而生。
天子守國門……簡潔明瞭的五個字,直接讓那些反對建都燕京的大臣瞬間沒了脾氣,得君如此,復有何求?
因此,朝中大臣都在聲聲嘆息下,同意了慕容復將國都設立在燕京的提議。
至於國號,自然還是大燕,而年號則需要改一下了。
最終商定下來,改國號為永安。
隨後,便由工部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前往燕京修建皇城,為時一年之久。
為了此事,慕容博還特意從波斯國趕了回來,再次操持起了他的老本行。
一年之後,大燕正式遷都燕京,並於永安元年(1124)另立新法,實現了中原大統。
慕容覆在燕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遷都大政才算基本完成。
後又經過半年的勤修政事,慕容復才將中原各州府、郡縣的官員重新篩選任命了一遍,大燕的國祚才趨於安定,開始穩步發展。
不過大國雖立,但依然還有未來的蒙古部落,以及西南邊陲的西夏、吐蕃、大理等國的威脅,慕容復若想在未來的五十年內免除戰事,修養民生,以應對將來的大敵,就唯有除去一切隱患才行。
尤其是現在離京畿較遠的西南夷狄。
慕容復與西夏的關係還算融洽,他在跟李秋水商量過後,李秋水便不知做了什麼,半個月後,西夏皇帝李乾順就奉上了降表,表示願意歸順大燕,年年朝貢。
對此,慕容復十分驚訝的找到了李秋水,李秋水也是笑而不答,讓他看著辦就好了。
既然李乾順如此識趣,慕容復也不會得寸進尺,跟西夏很愉快的就達成了協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