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說什麼,再說一遍?”陳和文疑心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但管家卻再次開口:“有群商人想要來與您商量一下,由他們出資組建咱們潮珠城水師的事兒。”
“我瞧著過來的商人背後站著規模不小的商行,他們每年繳納的稅賦都不少呢,就不敢隨意將人攔在門外,命丫鬟們把他們迎進了內堂。大人要不要過去瞧瞧?”管家小聲提議道。
陳和文連連點頭,他當然要去看看,他倒是要找那群人問個清楚,那些商人是怎麼在自己還沒把組建水師的訊息說出去之前,就自己想到了這個法子的。
陳和文步履匆匆,那群商人也沒等多久,雙方一碰面,便把各自的想法統統說了出來。兩相一對照,他們才發現彼此竟然拿出了同樣的辦法,連細節處竟然也有相似。
陳和文首先表明自己這邊是聽了來自京城的一位好友的建議,而以江潮為首的商人們也把蘇衡玉給報了上去。
身為在場唯一和蘇衡玉打過交道的人,江潮更是道:“那位宮石小公子真是個極其聰慧的人,她瞧著年歲不大,但說起話來卻很又條理。若非她主動提起,還鼓勵我等前來尋大人您,恐怕我等真的要被那群海賊給嚇破了膽子,惶惶逃離潮珠城了。”
幾個商人聞言紛紛點頭,他們的商隊也是被海賊搶掠過的,自然清楚那夥異邦人到底有多兇悍。
陳和文便安慰道:“那群人的來歷本知縣已經查清楚了,他們皆是海外倭國人,只因自己跟隨的城主戰敗,沒了棲身之所,這才鋌而走險開始在海上作亂。”
對於海對岸那個小小的島國,陳和文還是瞭解過的。那邊可不如他們大魏這般安寧,各方勢力紛亂複雜。一個小城池的主人,便敢妄自稱王。城與城之間戰爭不斷,這才導致有這麼多倭國人流浪在外,成了海上的賊匪。
陳和文對這個小國從來都是看不起的,他們的使者每年都要往大魏來一次。帶來的貢品都是他們看不上的劣等貨色,但帶回去的卻都是好東西。
這些念頭只在陳和文腦海中迅速閃過,他很快將話題引了回來:“既然此事諸位都很贊同,那本官就先將奏摺上表,等待陛下的迴音了。不過我想這事兒十有八九可以成功,你們若是願意就可以先準備起來了。”
水師的人選自然是要他這邊來定的,商人們需要準備的自然就是各類資源和銀錢了。
商人們見陳和文十分配合的樣子,心裡的擔憂也放下了一半,各自回家去籌備供給水師的銀兩了。
送走了這批商人,陳和文連忙回了後院,去書房找崔蘭亭。
他三兩句將剛剛和商人們說的話重複了一遍,末了才道:“真是沒想到,那個叫宮石的小子竟然有這樣的見識,能和絮之你想到一起去。”
崔蘭亭,字絮之,絮之據說還是陛下親自為他取的字。
陳和文雖然與崔蘭亭也就見過那麼幾面,但為了表示自己對他的親近,就厚顏叫起了人家的字。
聽見陳和文提起那個名為宮石的少年人,崔蘭亭手上的動作微微一頓。他暗暗在心中唸了幾句這個人的名字,也不免對這個和他想到一處去了的年輕人產生了好奇。
不過崔蘭亭並未將這情緒表現出來,他只默默地整理了卷宗。打算等回京之後,將這裡的情況仔細向皇帝稟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