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尋已經把益州的事情弄清楚了,隨時可以從益州進攻荊州,但是在知道曹操和孫權的舉動之後,蕭尋覺得他還是先等一等比較好。
劉備被困在江夏,明顯是蹦躂不了多久了,如果蕭尋這個時候出兵荊州,搶奪孫權的地盤,孫權肯定翻臉,到時候再來一次臨陣倒戈,害了曹仁,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蕭尋決定等曹操和孫權聯手滅了劉備之後,在對荊州動兵,趁著孫權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機會,強行佔領荊州,進一步壓縮孫權的地盤和實力。
最好是曹操和孫權對劉備發起最後的進攻,劉備承受了巨大的損失,關羽和張飛至少要死一個,還得是死在孫權手裡,讓劉備不得不跟孫權死磕的時候,蕭尋再出兵進攻荊州,讓孫權騎虎難下。
如果要顧及一些臉面,就等劉備被滅了動再動手,因為劉備覆滅之後,曹操和孫權的結盟自然崩解,蕭尋對孫權動手,一點心理壓力都不會有。
提前動手,難免會有背棄聯盟,背刺盟友的嫌疑。
所以蕭尋沒有動手,只是暗中籌備糧草輜重,訓練軍隊,規劃進攻荊州的路線。
再說江夏這邊。
曹仁、孫權還有呂蒙三路大軍進攻江夏,劉備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諸葛亮、龐統還有法正商量對策。
但他們三個都沒有頭緒,主要劉備現在已經無路可退了,只剩下江夏一郡之地……
不對,應該說只剩下江夏這一個城池,就算他們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如何能破解如今這樣的局面?
完全就是無解。
諸葛亮、龐統和法正都是頂級謀士,胸懷韜略,但他們發揮才能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要有發揮的機會才行。
面對這樣無解的情況,他們還能怎麼辦?
他們倒是想用計謀,但曹仁、呂蒙和孫權三路大軍兵臨城下,他們的計謀策略還有用嗎?
與其靠著諸葛亮、龐統和法正,還不如依靠關張趙三人呢。
畢竟,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幹仗了,諸葛亮、龐統和法正三人又不能上陣廝殺。
劉備很是無奈,他也是最後才明白這個道理,只能和關張趙三人親自登上城牆,抵擋曹仁、孫權和呂蒙的進攻。
在曹仁進攻江夏之前,曹操就給曹仁寫了一封密信,讓曹仁不要著急進攻,更不要當出頭鳥,平白在江夏消耗實力,最終卻給孫權做了嫁衣。
江夏原本就是孫權的地盤,如今劉備佔領了孫權的地盤,該著急的人應該是孫權,曹仁就是來打助攻的,所以還是讓孫權和呂蒙多出力,曹仁頂多就是打打輔助。
所以曹仁只是在江夏北城門外安營紮寨,絲毫不提進攻江夏的事。
孫權和呂蒙都能看出來曹仁的心思,心裡不爽,但他們也沒有辦法。
誰讓江夏是他們的地盤呢?
不趕緊圍攻江夏,滅掉劉備,難道要等著劉備繼續進攻別的城池嗎?
所以,就算明知道曹仁出工不出力,他們也得捏著鼻子認了。
至少曹仁出兵了,牽制了一部分劉備的兵力,方便他們攻城。
要是沒有曹仁牽制,單憑孫權和呂蒙,還真一定能把江夏打下來。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孫權派出使者去找曹仁,希望曹仁能夠和他們一起發動進攻,哪怕曹仁只是試探進攻也好,反正就是不能讓劉備把北門計程車兵調到他們所在的方向。
曹仁滿口答應下來,既然已經結盟了,那總要做做樣子才行,要不然人們怎麼看他?
所以等孫權和呂蒙同時在南門和西門發起進攻的時候,曹仁也在北門發起了進攻。
只不過曹仁這邊看起來熱鬧,一次出動了近萬士兵,但實際上進攻的人並不多,大部分都只是做做樣子罷了。
可就算這樣,劉備也不敢放鬆,讓關羽和諸葛亮守北門,張飛和龐統守西門,劉備帶著趙雲和法正守南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